2007年4月24日,城鄉規劃法草案首次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建設部部長汪光燾表示,目前有些地方在制定城鄉規劃和實施城鄉規劃過程中缺乏充分的專家論證和廣泛的社會參與。對此,草案規定,城鄉規劃在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將城鄉規劃予以公告,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2007年4月25日《新京報》)。
少數人作出的決策不會比大多數專家與公眾的意見更為周全,所以充分吸取專家與公眾意見,更能防范城鄉規劃決策失誤的出現。特別是一些地方的城鄉規劃難免摻雜進少數官員的自利動機,比如,為了拉動GDP的增長而制訂沒有必要進行的拆遷方案,為了謀取經濟指標增長而忽視耕地保護,為了賣地賺錢而規劃開發一些不具良好發展前景的區域結果造成巨大浪費等等,如果專家與公眾意見中的合理、積極部分能被吸收、采納,就能對城鄉規劃方案中的這種政府自利傾向形成制約。
首次提請審議的城鄉規劃法草案規定,城鄉規劃在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將城鄉規劃予以公告,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其他方式征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但是公告城鄉規劃方案并進行論證與聽證,并不能保證專家與公眾意見中的合理部分必定會被政府部門采納。盡管城鄉規劃法草案要求在報送審批材料中附具意見采納情況和理由,但是由于審批機關對專家與公眾意見缺乏整體上的把握與判別,因而單純設置這條規定難以保證專家與公眾意見中有價值部分確能被附入城鄉規劃的報批材料當中,難以排除城鄉規劃報批材料將專家與公眾意見中與少數領導“不合”但卻具有合理性部分予以剔除的可能性,即難以有效防止有關部門對專家與公眾意見進行選擇性吸收的現象出現。這樣一來,城鄉規劃法草案中聽取公眾意見的規定就有難以得到切實執行從而流于形式的可能。
如果城鄉規劃方案由同級人大進行審批,人大就可通過代表進行充分討論及公開征求民眾意見的方式,確保專家與公眾意見中的合理部分為城鄉規劃方案充分吸收,避免吸收公眾意見淪為空話的可能性出現。人大代表的是公眾利益,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志,因而城鄉規劃由人大審批,也能剔除方案中政府自利的部分,確保規劃真正做到城鄉規劃法草案所要求的,以重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內容。另外,城鄉規劃方案一旦在人大獲得通過就產生法律效力,因而相比于上級要求與行政懲罰措施來說,更能杜絕城鄉規劃法草案所規定的因個別領導人意見而擅自修改、隨意變更城鄉規劃內容的現象出現。
城鄉規劃質量直接關系到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百姓福祉,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而城鄉規劃屬于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理當被納入同級人大的決定事項范疇。人大與公眾才是重大事項的決定者,政府及其部門充當的應是執行者角色,因而由人大審批城鄉規劃然后交由政府執行更能保證城鄉規劃體現民眾意志,更能體現主權在民的根本宗旨。
所以,地方人大應當像審議各地財政預算報告一樣對城鄉規劃方案進行審議,以確保當地經濟社會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確保城鄉規劃造福大多數人利益目標得以實現。(作者單位:信息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