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8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了關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草案的說明。盛華仁副委員長在作關于一線工人、農民代表名額的說明時指出:近幾屆全國人大代表構成中,工人和農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趨勢,尤其是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人數偏少。還有,我國農民工隊伍不斷壯大,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省、直轄市,應有農民工代表。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這一標志性事件引起諸多媒體關注。
這則消息表明: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已經注意到了體力勞動者的利益訴求,人大代表的組成和結構的問題正在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普通工人和農民占全國勞動者絕大多數的中國社會,他們一直在人大會議這一利益訴求的制度性平臺上發出足夠的聲音。歷史資料顯示: 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有3456人,工農比例為54%。近幾年,農民工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隊伍數以億計。人數眾多的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足以影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根據城市建設的需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農民工的數量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增長,他們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主體,設置“農民工”界別的條件已經成熟。然而,作為一個新的階層,農民工當選地方人大代表的還只是極少數,到現在為止,全國人大代表中還沒有農民工。而同樣是“新社會階層”的民營企業家卻正大量當選人大代表。據報道,廣東省廣州市本屆(2007年)人大的民營企業家代表比例是9.6%,比上屆增長了140%,比上上屆增長了860%。民營企業家群體的代表比例如此顯眼,與農民工群體在公共政策決策中集體失語形成鮮明對照。眾所周知,人大代表的組成應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有產者和管理者等精英階層占代表多數的話,最終形成的將是一種有缺陷的社會治理架構。因此,設置“農民工”界別,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全國人大代表中農民工應占有一定的比例,應當視為改善人大代表結構的一個積極信號。
從制度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為農民工代言的人,絕大多數不是農民工。來自于社會其他行業領域的人大代表,雖然對于農民工權益問題不乏關注和S3Nlug0KC4iqgYUH+GtNRD/6490G7sP531l8sz/W14E=伸張,但要么因為角色沖突和身份限制,不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么因為精力有限,無法獲得最翔實、最貼近實際的“一手資料”,從而讓這種“替代式發言”難以真正發揮作用。農民工的問題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他們自己的聲音才最有說服力,農民工亟須在公共權力平臺上播放自己的原聲帶。賦予農民工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的直接話語權,農民工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代表席位上“代表”自己,行使神圣的當家作主權力,許多農民工切身的利益、權益因此就能得到相應的維護。
值得欣慰的是,近期,中國各地屢屢傳來農民工當選地方人大代表的消息。來自河南駐馬店的農民工戴全明當選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人大代表;重慶市忠縣打工農民向世洪出現在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時,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他是沙市區首位農民工代表。如今,農民工從當選地方人大代表到即將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說明農民工的政治參與正不斷向高層次推進。有人擔心農民工當選人大代表后“代言”的質量,對此完全無須多慮。實質問題是代表什么人利益的問題,不是水平和發言質量問題,況且,“素質”和“能力”是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的。因此,全國人大代表的名額中給農民工留出“位置”,不僅僅是一種包容,更是一種自我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