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缺乏信任,裁判的公信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固然與我國數千年來崇尚權力的官本位意識和傳統文化中缺乏法律信仰有關,但不可否認與目前裁判的質量不高,特別是和司法腐敗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法官的專業能力達不到依法公正裁判所須具備的水準,尤其是在司法腐敗并沒有得到根本抑制的情況下,公眾有理由對任何一份判決,哪怕是實質上公正的判決產生懷疑。在我國要建立起司法的公信度,除了進行法官職業化改革之外,當務之急是建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人大監督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具有民主性、全局性、權威性。這些特點決定了人大監督的優勢,它能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從現實層面上講,當前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80%在基層,80%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在基層,直接面對廣大群眾的也主要是基層人民法院。所以,對基層法院的監督尤為重要。
人大和“一府兩院”之間的監督和被監督關系,既是法定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又是國家機關之間分工合作的需要。在人大與法院之間建立起良性的監督關系,對于增強人大監督實效,做好人民法院各項工作,確保正確行使審判權,維護司法公正具有積極作用。
人大在行使監督權時,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應堅持在黨的領導下行使監督權和集體行使監督權的原則,把監督與支持法院在法律框架內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對于法官職業化改革和建設尤其應當給予關注和支持。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強化人大監督,不應局限于對法院工作報告的審議,應當加強人大內司委與法院的對口聯系,及時了解情況,掌握工作動態和信息,通報工作情況和工作安排,協調解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建立完善重大事項報告、審判工作備案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大監督機構,切實履行好法官任免權,把好法官和法院領導的任用關。增強人大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嚴格遵守《法官法》規定的法官以及院長、庭長的任職標準,只有符合法定條件的人員才能夠被任命為法官、庭長、院長,對于違法違紀的法官要堅決依法予以免職,從而提高法官的素質,純潔法官隊伍,保證國家審判權掌握在道德高尚、素質過硬、忠于審判事業的人手中。除應依法定程序對審判權進行監督外,還應加強對干擾獨立審判權行為的監督,特別是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的干擾。
加強人大監督是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保證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保障。各級人民法院要切實樹立起人大觀念和接受監督意識,要通過建章立制把對人大監督的認識轉化為工作制度,把經過實踐檢驗且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機制和制度層面,通過制度化建設把接受人大監督內化為規范化、經?;墓ぷ鳌9ぷ鲌蟾孀鳛榉ㄔ航邮苋舜蟊O督主要的方式,法院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將審判工作如實向人大匯報,不回避問題,多講不足,多講措施,以誠懇的態度接受人大監督和指導,并根據審議的情況,改進法院工作;對人大組織的視察活動,要認真對待,對在視察中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見,虛心接受,努力改進;認真做好人大常委會部署的專項執法檢查活動。對在專項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與不足,要切實整改;對于監督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制定整改方案,認真加以落實,并將整改情況向人大常委會進行匯報,聽取人大常委會的意見。
(作者單位:嘉峪關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