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廈門市軟科學研究2003年計劃項目(批準號為3502Z20037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報告了筆者就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相關問題對會計從業人員問卷調查的結果。調查涉及會計職業道德的評價方法、評價主體、評價結果的處理及評價可信度等方面,旨在掌握不同評價方法有效性的第一手資料。調查表明,由行業組織實施的同行業職業道德評價有效性最高。
為了充分發揮職業道德的作用,健全會計職業道德體系,應在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遵循情況的評價,并根據評價的結果進行相應的表彰和懲罰,建立起會計職業道德的獎懲機制。可以說 ,獎懲機制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是做好會計職業道德的評價工作。所謂會計職業道德評價是指會計組織或社會其他組織和個人,根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對會計職業人員的職業行為進行道德或不道德的價值判斷,以達到褒正貶邪、懲惡揚善的目的。職業道德評價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付諸實施的必要方式,借助于道德評價,道德規范才可能發揮潛在的裁判和激勵效力。評價的結果或借助于行律行規和單位組織的獎懲;或借助于社會輿論、大眾傳媒的宣揚、譴責以及會計人員內心的道德自省,以起到道德示范、激勵和制裁作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的方法一般包括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自我評價是會計人員將自身的職業行為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進行對照,以得出是否符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社會評價是指會計組織或社會其他組織根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對會計職業人員的職業行為進行道德或不道德的價值判斷。根據評價實施主體的不同,社會評價又可分為同行業評價、本單位內部評價、用戶評價和社會公眾評價。
筆者試圖通過問卷調查,對上述各種評價方法的優劣進行分析,并對其有效性和人們的認可程度進行基本判斷。
一、樣本設計與調查問卷說明
為了把握第一手資料,筆者于2005年針對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在設計時,共列示6道題,每道題有4-5個選項。問卷雖然說明了“只填首選”(即只選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但有的人員在回答某些提問時,認為“都有道理”,就采取多項選擇。為尊重被調查者原意,在統計時,對每題的選答項進行了加總,然后再按每題加總的絕對數計算所占比例數,比例較大的,則反映了大多數人對所提問題的看法。這次調查從設計、分發、回收到統計分析歷時六個月,共發放問卷300份,調查對象為福建省不同地區的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及會計師事務所的財會人員,這些人員分布在鋼鐵、化工、電子、紡織、電信、電力、煙草、服裝、造船、食品、商貿、金融、政府部門、中介機構等多個行業以及集團公司、獨資公司、上市公司等多種企業組織形式中。因此,這次問卷調查具有地域廣、行業多、方式活、統計準等特點,具備較強的代表性。
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7份,有效回收率達75.7%。被調查者中,有近48%的人員具有中高級職稱或會計主管以上的職務,有19%的人員同時擁有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和注冊資產評估師等專業資格。
二、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
本問卷涉及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認識、會計職業道德的評價方法、評價主體、評價結果的處理及評價可信度等方面。下面,筆者給出所有問題及其背景、答卷情況和筆者的分析。
(一)關于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認識
要回答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的相關問題,首先要對什么是會計職業道德有一定了解,這關乎本次問卷調查的準確性。因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回答情況如下:
分析:
(1)選擇A、B兩項的占87.82%,說明絕大多數會計人員還是非常樂意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實事求是地記賬、算賬的,他們對會計職業道德具有較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