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法律來調節經濟活動中的所有行為,已成為所有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的基本特征。推進會計與法律的融合,是國家規范經濟秩序的需要,是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會計人員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發展前景的需要。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與法律的關系也就越密切。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越來越健全的法制國家,會計也將面臨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完善的法律環境。會計不再是傳統觀念上的會計,會計人員也不再是僅僅局限于從事傳統會計工作的人員。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法律來調節經濟活動中的所有行為已成為所有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的特征。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我國正在努力爭取成為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反映、監督、控制經濟運行的主體——會計與會計人,則更應承擔起越來越多的法律責任;尤其是近幾年“中農信”倒閉、株洲“有色”巨虧、紅光實業、銀廣廈和鄭百文等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相繼發生,更使會計在經濟生活中與法律融合的重要性驟然凸顯。由此也不難發現,在經濟越來越發展,法律越來越健全的今天,加快會計與法律融合的步伐,不論是對國家、對企業,甚至是對會計人員自身,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會計與法律的融合,是國家規范經濟秩序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主導經濟主體的國家,用法律手段來規范經濟秩序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在當今財務舞弊已成為世界各國公害的時代。因此,借助注冊會計師的專業能力、借助法律的威懾力來減少舞弊現象的發生,已成為市場經濟中的熱點問題。從國外看,安然的分崩離析,安達信的迅速倒閉;從國內看,上述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相繼發生,都證明了只有加速會計與法律的融合,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真正切實地貫徹《會計法》。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法制經濟,也由于會計天生具有的與市場經濟的密切聯系,所以會計解釋上的法律爭端也成為法律界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律訴訟將成為每一個企業和個人保護自身權益的有效手段。凡牽涉到市場經濟的幾乎所有經濟行為都與會計有關。而在訴訟過程中,往往涉及到許多與會計相關的法律問題。由于會計知識的過分專業化,使普通公眾甚至是法官在缺乏會計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往往難以理解這些用復雜會計語言表達的經濟行為,從而為進一步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增加了障礙。因此,面對這種現實,只有加強會計和法律的融合,才能妥善解決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經濟問題,甚至法律糾紛。如紅光實業公司的虛假財務報表,就有上海浦東的一位投資者向法院起訴,要求紅光實業公司及有關中介機構賠償損失。但法院如何來認定虛假財務報表的責任,如何確定投資者的經濟損失,由于缺乏具體的法律解釋,故法院不得不以沒有直接因果關系為由將此案駁回。而在震驚全國的瓊民源公司舞弊案中,盡管已對相關的責任人員作了刑事及行政處罰,但在民事訴訟中如何確定有關人員的過失責任,還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持。很明顯,在這些經濟案件中僅憑單純的會計知識和單純的法律知識是難以應對的。因此,為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