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務風險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獲得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同時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財務風險。本文從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原則、方法入手,通過構建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以建立完善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的經濟活動日趨復雜,財務風險已不僅存在于企業,也存在于學校。高等院校已是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民主管理的法人主體,能獨立進行經濟活動、完全承擔經濟責任,在辦學資金的籌集、教育經費的管理與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設置什么樣的指標體系來評價高校的財務風險,以及如何完善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預測和防范高校財務風險的前提。
一、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概述及構建原則
財務風險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因而造成損失的機會和可能,是風險的貨幣化表現。狹義的財務風險,是指由于舉債而給企業財務狀況帶來的不確定性。高校作為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從其性質看,更接近于狹義的財務風險概念,即高校的財務風險是指高校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因資金運動所導致的某種不利事件或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所謂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就是指在現有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基礎上,設立一些科學化的敏感性財務指標,通過分析和評價這些指標的變化及時揭示隱形問題,對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進行預測的一種財務分析系統。在市場競爭中,財務危機時有發生,一旦財務狀況惡化,企業就會面臨生存危機。但財務危機從萌芽到惡化并非瞬間發生,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和產生財務風險的因素會直接和間接地通過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反映出來,如果能提前觀察到這些指標的變化,便可對財務風險產生預警作用,企業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以規避或化解財務風險。
為了使高校財務風險評價指標科學、合理、實用、高效,在設置該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時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二是可比性原則;三是可行性原則;四是動態完善原則。
二、構建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方法
一是趨勢預測,方程為y=f ( t ) ,其中y是預測變量,t是時間;二是相關預測,方程為y=f ( x1,x2,…,xn ) ,其中x1,x2,…,xn是影響變量y的相關變量;三是對征兆信息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四是對偶發事件進行預測。
三、高校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
(一)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分析模型的建立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由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潛力4 個模塊構成。在具體預警指標的選取方面,考慮到各指標間既能相互補充又不重復,以盡可能全面綜合地反映運營狀況,故每個預警模塊各取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共8個評價指標。這8個指標是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用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產銷平衡率、銷售增長率、資本保值增長率。即獲利能力由總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用率構成;償債能力由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構成;經濟效率由應收賬款周轉率、產銷平衡率構成;發展潛力由銷售增長率、資本保值增長率構成。
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的關鍵是如何確定預警的指標和判斷預警的警戒線。建立以下兩種模型:
1.單變量預警分析
單變量預警分析是指運用某個單一財務指標的走勢來預測企業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主要有以下比率:
債務保障率= 現金流量/ 債務總額×100%
資產收益率= 凈收益/ 資產總額×100%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資金安全率=資產變現率-資產負債率(其中:資產變現率=資產變現金額/資產賬面金額)
良好的現金流量、凈收益和債務狀況可以表現出企業長期的、穩定的發展態勢,所以應對上述比率的變化趨勢予以特別注意。當這些指標達到設立的警戒值時,預警系統便發出警示,提請管理者注意。但是單變量預警分析沒有區別不同比率因素對整體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企業正反交替變化的情況,一個比率變好,另一個比率變壞,便很難做出準確的預警。
2.多變量預警分析
多變量預警分析是從整個企業角度,運用多種財務指標來檢查其財務狀況有無呈現不穩定的現象,進而預測其是否存在財務危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紐約大學埃特曼(Altman)教授所創建的Z值(Z-score)模型。
Z值模型是運用五種財務指標通過加權匯總后所產生的分值(Z值)作為判別標準來預測企業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是:
Z=b1X1+b2X2+b3X3+b4X4+b5X5=∑biXi
公式中,Z值為總判別分,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