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所作的報告中有很多新穎的表述。其中在第五部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第六點“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中指出: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重新認識國有企業的地位與作用。
國際經驗與教訓顯示: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壟斷資本進行壟斷與擴張的主力軍
國際競爭自古就有。只是于全球化下日趨激烈而復雜。就競爭主體而論,不僅有國家之間的競爭,還有企業之間以及國民之間的競爭。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國家之間的競爭先于企業及國民之間的競爭。自國家誕生后,國家之間的政治與軍事競爭就始終存在。競爭的常見方式是對抗,極端形態就是戰爭。經濟全球化下,國家之間的政治與軍事等方面的競爭退居次要地位,而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不僅存在于不同國籍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且直接體現在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戰略的競爭、重要戰略資源的擁有權與定價權的競爭、國際話語權的競爭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競爭。當今,發達國家在重要戰略資源的定價權、國際話語權以及國際經濟規則上仍占據統治地位,但隨著“金磚四國”等一批新興市場的崛起,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全球經濟嚴重失衡、國際金融市場日趨動蕩、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等,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兩大經濟板塊”激烈碰撞的體現。隨著新興市場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國家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國際經濟秩序最終也會因之而調整。
在企業競爭層面,發達國家的企業占據絕對優勢。諸多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僅經濟實力富可敵國(如微軟公司銷售額與利潤額超過世界多數國家的經濟規模與財政收入)。而且在技術、管理、營銷等諸多方面普遍超出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的民族企業。市場開放與自由競爭的國際規則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有利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實力嚴重懸殊下的自由競爭,必然使后進國家的弱小民族企業淪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獵食與并購的對象。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夠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抗衡的,近乎惟有國有企業。環視全球,市場不斷開放下的各國民營企業多半成為跨國公司的附庸,長期為基本生存而不斷掙扎。當然,在一些后進國家與地區的某些行業,也有成長為可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競爭的民營企業,但那是特例,而且通常是在市場保護下成長壯大的。
因此,消除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是發達國家壟斷資本處心積慮的目標。新自由主義就是因應這一需要而誕生的。發達國家壟斷資本通過各種途徑向發展中國家大肆兜售新自由主義,其基本要義就是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以掃清資本擴張的障礙。在新自由主義思想指導下,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大張旗鼓地出售國有企業。阿根廷基本賣光了戰略性行業的國有企業,包括銀行業、自然資源和公用事業,并實現了所有國有資產進入市場的“全流通”。但是,這些被變賣的國有企業經過短暫民營后,很快被跨國企業尤其是美國金融寡頭所收購,阿根廷由此喪失了戰略性行業和經濟命脈的控制權。社會經濟發展基本由外資主導,國家政治社會生活深受外國利益集團的影響。當金融危機爆發時,阿根廷因為沒有國有企業的抵押或擔保,美國及IMF拒絕給予資金援助。與之相反,墨西哥能在危機爆發后獲得及時援助,則是以該國的國有石油與鐵路企業的股權與收入作擔保為前提的。普京總統掌權下的俄羅斯,對葉利欽時期的自由經濟政策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全力收復石油等戰略資源行業,重組國有企業,保證國家對經濟命脈的控制,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生活與國際地位因此有了明顯改觀。拉美及原蘇東地區的經驗與教訓說明,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壟斷資本進行壟斷與擴張的主力軍,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微觀基礎,是國家經濟危難時的最可靠依托。
國內開放實踐表明:中國國有企業的地位與作用已經受到嚴重侵蝕
綜觀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同時具有增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三大職能。按照這三大職能,重新認識中國國有企業的地位與作用。
作為一個企業,盈利是國有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生產財富、創造就業、依法納稅是國有企業與其他各類企業的共同特征。近年來,國有企業不斷加大改革、管理與創新力度,經濟效益有了明顯提高。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6.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50.9%,年均增長14.7%;實現利潤1.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47.3%,年均增長35.2%;上繳稅金1.4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72%,年均增長19.8%。這些數字讓那些一向不滿國有企業效益的人置疑,但是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統計數字同樣也令人懷疑,尤其是在向國家上繳稅收方面與其所炫耀的增長成就(集中在對國家GDP的貢獻)遠不成比例。如果民營企業避稅可以變相實現藏富于民的話,外資企業則不然。外資企業創造了GDP,但要拿走財富,并留下了支離破碎的民族工業與經濟體系、嚴重的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以及日趨嚴峻的金融風險。
國有企業承擔著諸多社會職能。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承擔的社會職責,同樣與這些大型企業的經濟能力相適應。這些大型企業一般都在國內、地區乃至國際同行業中居于壟斷(市場或技術壟斷)地位,獲得豐厚的壟斷利潤,因此有能力、有條件承擔一些社會職責。中國的國有企業自誕生以來,不論規模大小、盈利多少、層次高低,都“一籃子”承擔了各項社會職能。它們不僅要全盤照應本企業職工的就業、培訓、住房、醫保、養老等一切問題,而且還有職工子女、老人乃至周邊社區的負擔,并且要盡其所能地體現職工當家作主的權利。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不僅要背負如此重任與輕裝上陣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競爭,而且還承擔著社會經濟轉型的重任。拿滿載的大卡車與單人摩托車比油耗,誰的油耗高就推定誰缺乏效率,豈不荒唐。今天,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如此成績,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獲得如此迅速成長,不能切割其與國有企業重任的關聯。且不論眾多民營企業脫離不了轉移國有資產的“原罪”,就是諸多外資企業的發展也直接是“國退洋進”的結果。
民營企業在經濟效益增進上職能顯著,在社會效益增進上有待進步,但是在維護國家安全(現階段主要是經濟安全)上,則不能也無法對它寄托期望。且不說拉美、東南亞和原蘇東地區等有著層出不窮的教訓,即便在中國,這樣的例子也越來越多。就拿物流行業來說,中國民營企業通過各種途徑爭取到了發展空間,贏得了很好的發展勢頭,但在中國全面入世、國際四大物流巨頭(即德國敦豪
國有企業通過部分資源(包括政策與自然資源)與市場壟斷,積累起一定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在一國、地區乃至國際市場上有效應對跨國壟斷資本的擴張,形成了有力的經濟制衡,從而維護了東道國的市場穩定與經濟安全。此外,由于發展中國家市場體系不成熟,市場機制不健全,國有企業由此理所當然地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這是世界各國國有企業一項重要的共同職能。近年來,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難以落實、宏觀調控成效不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資力量的強大與國有經濟的削弱。當今世界,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增強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實踐經驗表明。技術創新是國有企業最具優勢的領域??梢酝茢?,國有企業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必將發揮巨大作用。
未來,為確?!叭痔煜隆睉B勢而進行頑強抗爭的,只能是國有企業
當今,發達國家的經濟保護主義勢頭越來越盛,一些國家針對“中國制造”、“中國企業”的情緒近乎達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吧接暧麃盹L滿樓”,這只是國際保護主義對付中國快速崛起的開始。未來,中國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經濟摩擦,越來越強的開放壓力,以及越來越大的經濟尤其是金融風險。建國后,在“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綱領下,中國建立起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獨立的完整的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由此,我們才得以渡過一個又一個經濟難關,并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后,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在“產權明晰”與“減員增效”的口號下,出售國有資產甚至包括戰略性國有企業(實行民營化與私有化)在中國國內非常有市場,這恰好便于跨國壟斷資本實施行業收購與經濟控制,最終實現一些新自由主義者所鼓吹的“接管”中國經濟的目標。國有企業一再退讓,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占全國工業企業的比例已不到10%。而且還在不斷下降。前面已提及,國際經驗與教訓顯示,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壟斷資本進行壟斷與擴張的主力軍,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微觀基礎,是經濟危難時的最可靠依托。至于國有經濟的治理則是另外一個話題,而其治理好壞與產權形式并不必然相關。當然,壟斷性國有企業的治理直接影響社會大眾的觀感,甚至直接影響國有企業存在與興盛的社會基礎,因此輕視不得。
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說明了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國有企業退守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小,即便如此,新自由主義者對國有企業依舊不依不饒。而且隨著國有企業數量的減少,國有資產的流失觸目驚心。量變會引起質變。民企、外企與國企“三分天下”的態勢已經顯現,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正名存實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經濟基礎已經受到嚴重侵蝕。而且在現有改革開放的邏輯思維下,未來,為確?!叭痔煜隆睉B勢而進行頑強抗爭的,只能是國企。因此,十七大報告強調“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也是適逢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