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亞洲,人們馬上聯想到的是,廣袤的地理空間,多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亞洲之大,甚至難以用一個整體來描述,一般可分為東亞、南亞、中亞和西亞,而東亞又可分為東北亞、東南亞,每一個區域都很不相同,有著自己的獨有的特征。當今的亞洲,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變”。美國的未來學家奈比斯特在《亞洲大趨勢》中指出,“亞洲巨變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發展進程”。

那么,我們如何認識亞洲的巨變呢?從總的來說,二戰后的亞洲巨變是由以下的重要發展構成:一是亞洲國家擺脫西方殖民制度的枷鎖獲得民族獨立;二是經濟現代化進程加速,具有代表性的,先是日本和“四小龍”經濟的相繼騰飛,再是東南亞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則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三是區域合作的發展,由東盟的合作作為先導,現在發展起了多層次、多構架的區域經濟、政治、安全合作。
奈比斯特指出,“過去的亞洲,曾經被文化、語言、政治觀念、宗教信仰和地理環境所割裂,而當代亞洲靠經濟聯系、高科技、特別是發達的通訊和人口流動緊緊鑄為一體,使它看起來更像一個完整的地區”。當然,亞洲還僅僅是看起來更像一個完整的地區,距離一個緊密聯系與合作的完整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真正形成完整的地區,首先取決于亞洲各國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取決于地區合作與聯合的發展。目前,經濟不發達、政治不穩定、地區關系緊張甚至沖突,仍然是亞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或許,一個像歐洲那樣的聯合起來的完整的亞洲很難實現,但是,亞洲將會繼續發生深刻的轉變,各國的現代化進程將會加快發展,亞洲的區域合作也會進一步在探求適合自己模式的基礎上得到深化。
當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印度的發展。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迅速發展已經并且會進一步提升亞洲的地位。中國和印度都曾是歷史文明古國,考慮到兩國的人口規模、發展速度、市場潛力、地緣重要性和文化影響力,兩國的崛起不僅會極大地改變亞洲的面貌,也會極大地改變世界的格局。
關注和研究亞洲的發展變化,不僅是當今學術界,而且也是政界、商界的熱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6年設立了關于亞洲發展的課題項目,面向本院國際學部的年輕研究人員。本書匯集的是部分年輕研究人員的研究論文,內容涉及亞洲的區域合作和地區關系以及部分亞洲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雖然本書在結構上并不連貫,但書中的分析研究可以幫助讀者對亞洲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形成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亞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應該對亞洲研究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更大的支持,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問世。
◎ 東亞有十幾個國家、近30億人口,如今又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因而美國、歐盟、俄羅斯等也都從不同角度對東亞區域合作的走向給予了特別的“關切”。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不僅會直接對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以及安全保障產生影響,進而也會對現存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形成沖擊。
◎ 在先后經歷了市場驅動、金融危機后加速發展兩個階段后,東亞新地區主義正處在制度化方向發展的進程中。在這一進程中,傳統的東亞國際關系的基礎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作為該進程的結果,東亞地區的安全結構、安全議程與安全合作的模式也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
◎ 東亞新發展模式的產生不會僅僅因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而自然形成,東亞地區國際關系的緩和將對經濟合作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提出的構筑和諧國際社會的主張因此而具有深遠意義。
◎ 東亞經濟合作畢竟只是整個東亞區域合作進程的一個領域,但卻是十分重要而且最為現實的第一步。東亞最終要走向政治、經濟、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全面合作,其實質是走向一個“東亞共同體”。
◎ 中俄日美韓在朝核問題上形成的合作機制,已成為建立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第一步,有可能超越朝核問題,成為東北亞新的地區安全機制的序曲。從長期來看,東北亞安全機制的構建還是取決于地區大國即中美俄日之間的相互關系。
(摘自《亞洲的發展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