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聽音
倪 駿
中央戲劇學院
電影電視系副教授 博士
對于電影人而言,威尼斯的傳奇,不只在水上,也在膠片的斑駁光影里。本屆(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因為眾多中國影人的匯聚而受到影迷的關注。
9月8日電影節落幕,由張藝謀擔任主席的競賽單元評審團將各項大獎悉數頒出。李安導演的《色,戒》獲得金獅大獎和最佳攝影,成為最大贏家。美國導演托德·海因斯導演的《我不在場》也獲得最佳女主角和評審團大獎兩項榮譽。法國人阿布戴—柯西胥可以說是受封中為數不多的新生勢力,他的影片《谷子和鯔魚》不僅和《我不在場》并列拿到了評審團大獎,其女主角還在最佳新人獎項上擊敗了此前備受期望的湯唯榮膺新寵。縱觀獲獎名單,完美的平衡法則體現得淋漓盡致——三部頗多斬獲的影片一中一美一歐,華語電影和好萊塢兩大陣營鼎立,美國電影的四處開花更高調顯示了威尼斯向好萊塢的示好。
今年來自美國的競賽片數量達到了驚人的七部之多。雖然評論界對“好萊塢系”在威尼斯的前景并不看好,但最終評選結果卻讓這些人閉上了嘴——《我不在場》、《節選修訂》、《刺殺神槍俠》三部影片便搶走了評審團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四個重量級獎項。《節選修訂》的導演帕爾瑪獲最佳導演銀獅大獎,這位被奉為“當代美國的希區柯克”的大導也是最具爭議的導演之一。而在表演獎項方面,布拉德·皮特與凱特·布蘭切特分別摘得影帝影后頭銜。想起兩位在《通天塔》中無間的搭檔與該片導演岡薩雷斯坐鎮本屆評委的巧妙“撞車”,這也許也是本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最具玄機的一段佳話。兩位紅星的同時受封也昭顯了威尼斯緊跟戛納獻媚好萊塢的審美趨向,畢竟工業電影時代商業的影響力是無窮的。
華語電影在水城也收獲頗豐。進入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達到了創紀錄的四部:李安的《色,戒》、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杜琪峰的《神探》和李康生的《幫幫我愛神》。入選地平線單元的有呂樂八年前的舊作《小說》,這個故事原名《詩意的年代》,有王志文等人加盟。同時入選的還有杜海濱的《傘》和賈樟柯的《無用》。吳宇森監制、陳奕利導演的《天堂口》,云集了目前國內最好的青年演員,講述上海灘的故事,此片作為午夜場展映閉幕片放映。除去李安,賈樟柯也續寫了威尼斯神話,《無用》捧得電影節紀錄片的最高獎項——地平線單元紀錄片最佳影片,賈樟柯也因此成為第一個連續兩年獲得兩大單元最高獎項的導演。同時,《無用》成為首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獲最高獎項肯定的中國紀錄片,成為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的豐碑。
東方的內斂氣質,隱忍的傳統觀念,加上貫穿五千年文明史的渾厚背景,憑借著這些優勢,華語影人在威尼斯注定會有更多收獲。這里要重點說的還是李安。事隔一年再度捧得金獅大獎,他不僅成為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第三位兩奪“金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