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捕本·拉登
(圖中國家分別為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美士兵說的英文為:“他在那兒!抓住他!”右邊帽子上英文為“穆沙拉夫”)
新事 新言
“我當年離開美國時,基辛格博士在美國最豪華的一家酒店為我餞行。他說,要喝什么啤酒?這里什么啤酒都有。結果我說,有沒有‘青島’和‘燕京’?他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前中國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在大學講課時告誡學生心中要有祖國。
“他們向我們提出的要求顯然是殖民思維的殘余。他們一定已經忘了英國不再是一個殖民霸主,沒有殖民地了。感謝上帝,俄羅斯從來沒有成為過英國的殖民地。”
——在英國暗示俄羅斯應當繞開法律引渡毒殺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維年科的嫌疑犯后,俄羅斯總統普京憤怒地予以抨擊。
“當別人對希拉里詆毀污蔑時,我真的很難保持沉默。但有時候我得管住自己的嘴,最重要的是能幫希拉里。”
——希拉里成為民主黨總統競選人的熱門。她的丈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承認,有的時候要他坐在一邊看希拉里獨自應付大選還真有點困難。
“這不是十五世紀,你不能隨便走到一個地方,就插上一面旗子,然后說這就是你的地盤了。”
——加拿大聯邦政府外交部長麥凱以這樣的口氣就北極主權問題向俄羅斯表達不滿。
“我們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是沒有任何條件的。至于以色列人,讓他們去找別的地方吧。”
——伊朗總統內賈德呼吁以色列讓出領土以供巴勒斯坦建國之用。內賈德一向口不擇言,2005年上臺曾稱應當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今年6月份還稱,“毀滅以色列的‘倒計時’已開始”……
“抱歉,我們還活著。”
——以色列的二戰納粹大屠殺幸存者要求政府提高每月僅有20美元的補貼。
“我們不應該將阿富汗變成一個‘人質產業’泛濫的國家。”
——針對塔利班提出的“以人質換囚犯”的條件,阿富汗總統府發言人哈馬伊溫表示,絕對不會同塔利班進行交易,也決不會拿囚犯換人質。
“整個事件都是故意捏造的”。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兒子薩伊夫-伊斯拉姆稱,所謂的醫護人員制造的艾滋病事件系利比亞政府一手操縱。
“你們毀了我的生活,我家人的生活,還有這些護士的生活。我再也不想在這樣的國家待一秒鐘。”
——當7月24日凌晨這些艾滋醫生講述利比亞長達八年的地獄生活時,一位名為雷納特·弗洛陶的保加利亞醫生對利比亞官員怒吼。
“他奢華度假游的大筆費用應由誰來‘埋單’?”
——法國總統薩科齊近期在美國休假。當得知他所住別墅的高額租金后,法國反對黨社會黨領導人勒妮多西雷薩大為不滿。
廁所決定命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1994年5月工黨領袖史密斯去世后不久,兩個最熱門繼任人選布朗和布萊爾在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個朋友家做客,討論該由誰繼任黨魁。作為影子內閣的內政大臣,布萊爾積極推行對工黨進行現代化改造,風頭超過時任內閣財政大臣的布朗。布萊爾認為自己是當仁不讓的首選,但布朗不以為然。曾擔任布萊爾公共關系主管的阿拉斯泰爾·坎貝爾在新書《布萊爾歲月》中寫道,雙方一時僵持不下,過了一會,布朗去上廁所。“幾分鐘過去了,布萊爾還在擺弄他的大拇指,甚至猜想布朗是不是生氣一走了之。隨后電話鈴響了。”布萊爾沒有接,電話轉到答錄機,接著冒出布朗微弱的聲音:“托尼,我是戈登,我被鎖在廁所里了。”為此,布萊爾趁機“要挾”布朗:“除非你同意讓我接任,否則你就待在里面吧。”后來,兩人在倫敦一家叫格拉尼塔的餐廳長談……。這就是坊間流傳多年的、從此決定兩人接班順序的“格拉尼塔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