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部地區開發區職務犯罪有著自身的特點,其發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包括: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堵漏建制,加強各項制度建設,懲治與預防并重,打擊與監督并舉等。
關鍵詞:中部開發區 職務犯罪 調查分析
一、中部開發區農村基層干部職務犯罪的基本情況
在中部開發區農村基層干部的職務犯罪中,大多數與轉讓土地有關。這類犯罪的主要特點是:
(一)從犯罪主體看,呈現“兩多一低”。一是農村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多;二是文化程度低。
(二)從作案形式看,由單一型向合伙型發展。合伙型犯罪案件較多,有的是村支書和村委主任合伙貪污,有的是支部書記和會計合伙私分,也有的是村委班子成員集體貪污公款。
(三)從犯罪侵害的客體看,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有亂收費再貪污的,有貪污土地承包金的,有貪污占地賠償款的,也有私自買賣宅基地不入帳的等等,幾乎遍布村民委員會職權所涉及的各個方面。
(四)從案件性質看,“涉土”案件占了絕大多數。中部開發區農村基層干部職務犯罪大部分屬于在土地轉讓和出租過程中發生的貪污、挪用、受賄案件。鄭州高新區檢察院查辦的金明池一案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他一個小小的‘村官’,在短短5年時間里,利用土地征用等時機大肆撈錢,侵吞了數百萬元公款。
(五)犯罪手段單一、但涉案金額呈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中部開發區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流轉勢在必行。個別不廉潔的村干部便把貪婪之手伸向土地流轉租金,要么侵占、挪用土地租金,要么低價出租土地索取、收受賄賂;在土地征用過程中,虛列補償項目,虛征土地補償費從中進行截留、侵吞。鄭州高新區檢察院對幾年以來查辦的村干部職務犯罪案件的統計表明,以前查辦的村干部職務犯罪案件金額大多在萬元以下,小案居多;2004年以來所查辦的農村干部犯罪案件大多在萬元以上,案值明顯增加,例如金明池案件的涉案金額竟達數百萬元。
(六)容易引發村民集體上訪。農村干部貪污受賄等經濟違法犯罪問題,最容易激起民憤,造成黨群關系緊張,引發群眾性上訪,甚至出現集體訪、越級訪,嚴重影響開發區的社會穩定。
二、中部開發區農村基層干部職務犯罪的原因
中部開發區村基層干部職務犯罪,作為身處特殊工作環境的農村干部的職務犯罪,有其特定原因:
(一)村務不夠公開是“村官”犯罪的根本原因。有的村級管理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夠。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應當將村務公開,村委會應當定期將村務公開,其中包括村的財務收支情況、宅基地審批事項等。但實際上,有的“村官”為謀取私利方便,不想讓群眾了解村務、政務和財務;有的“村官”思想上害怕群眾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應該讓群眾明白的事情卻暗箱操作。
(二)財務管理混亂,給村干部犯罪造成可乘之機。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干部變動頻繁,帳目交接不清。誰當干部誰管錢,根本就不遵守財會制度和財經紀律,更談不上帳目交接。二是財務管理缺乏明確的分工,形成村干部人人管錢管物的局面。收提留,斂集資人人下手,誰收錢誰保管,隨收隨花,開支無度。三是白條下帳嚴重。這是農村財務管理中最普遍最嚴重的現象,村里不設帳本和記賬憑證,至多記個白條,白條上除了吃喝就是煙酒,條子單據“漫天飛”。四是村務假公開。有的村委會對本村的政務、財務等項活動,也能夠按照規定張榜公布,但是,每個村務公開的底欄都有“其他”概括開支,因沒有列明支出的用途,給村官以權謀私帶來可乘之機,五是收入不記帳、少記帳或虛報冒領。一方面是隱瞞戶口,即向上級部門申報的人口大大小于實際人口,而在收取村民提留款及其他款項時仍按實際人口收取,貪污其中的差額;另一方面借工程和其他支出之機,謊報支出數額,從中撈取好處。六是截留返還款,收到上級返還的計劃生育罰款、公糧、提留、集資等款項以及因國家和地方工程而造成的占用村中土地、房屋、樹木、機井等賠償金,不聲張、不記帳,一旦時機成熟,則裝入自己腰包。
(三)財務管理不夠規范,“村官”之間缺少必要的監督制約。近幾年來農村級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上去了,但在財務管理上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帳目設置不規范,財務審批不嚴格,村干部權力過于集中,所有支出全憑一人說了算,白條自批自支現象在村級財務管理較為常見,為誘發經濟犯罪提供了方便。有些村,只要在村務管理上嚴格一點,規范一點,組織生活健全一點,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間能相互監督與制約的話,那么也就不會發生群體犯罪了。
三、預防中部開發區農村基層干部職務犯罪的對策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主要包括文化素質的教育、權力觀的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強村干部自身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行政意識。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管理體制改革、權力制約等措施都是對職務犯罪的外部因素進行控制。要真正遏制“村官”職務犯罪,還必須加強對“村官”的教育,消除其犯罪的內因。要經常對他們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和法律知識的普及,不斷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識,讓其明白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屬于人民,權力應服務于人民。
1.組織村干部旁聽“村官”腐敗案件審理,用身邊熟知的村干部犯罪案件教育“村官”。邀請村干部們到法庭親自旁聽“村官”腐敗案件審理,是高新區檢察院對農村基層干部預防職務犯罪的重要舉措。2005年6月28日,我院組織轄區內56個村的村支書、村委會主任等200多名村官,旁聽了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明湖辦事處趙莊村委會主任趙洋鎖和村委會委員趙維功、岳秋偉三人挪用公款窩案的公開審理。該案法院在庭審后當庭做出判決,除趙洋鎖另案處理外,其他兩人均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一位“村官”旁聽后感慨地說,這樣的行為也叫犯罪啊!過去覺得村里的公款短期拿出來用用再還回去,只要不侵占公款就不算什么事,這次旁聽讓他切實了解了“挪用公款”的含義了。
2.開展警示教育,組織“村官”到監獄現場親聽罪犯的懺悔。組織轄區各辦事處所屬各村村干部到鄭州市監獄開展警示教育活動,是高新區檢察院加強村官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另一種有效途徑。2005年11月,該院先后兩次組織高新區溝趙、石佛辦事處的有關干部和各村村干部來到鄭州市監獄,聽取了兩名職務犯罪服刑人員講述自己的犯罪經過。“前車可鑒,以我為鑒”,他們用深刻而沉重的懺悔警醒告誡在座的各位干部,不學法,不懂法,將手中的權力變為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最終會抱憾終身。這次現場警示教育活動在村官們思想上起到極大的震動作用,對他們改變思想觀念,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法律意識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也對預防農村基層干部職務犯罪有了較好的警示作用。
3.舉辦農村職務犯罪圖片展。我院將近幾年來查辦的農村基層組織干部犯罪案件進行綜合整理,根據職務犯罪的類型出版了10余塊宣傳版面,自2005年11月23日開始,以辦事處為單位在各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巡回展出,組織近幾年所有發案涉及的村村干部觀看警示教育圖片展。用圖片展示各類農村職務犯罪及其巨大的社會危害,組織村官集體觀看,從案件中吸取教訓,達到警示預防作用。
(二)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
1.根據轄區各辦事處的實際情況,組織專場法律知識講座和法律咨詢活動。自2004年以來,高新區檢察院先后組織了10余場專場法律知識講座,除每年檢察機關“舉報宣傳周”期間固定時間外,還不定期針對三個開發區各辦事處的實際情況舉行講座,對村官們進行強化法律教育宣傳,構筑預防職務犯罪的防線。如在2005年,我院在轄區17個行政村選舉后,對新上任的村官們專門舉行了多場法律知識講座,以此來防微杜漸。同時,該院組織預防科、瀆職侵權科、控申科等部門,走出檢察院,在三個轄區繁華地段進行現場咨詢、接受舉報、宣傳法律法規活動,既起到宣傳作用,也從老百姓的舉報中尋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案件線索。
2.與政府部門結合,將預防職務犯罪宣傳欄和村務公開宣傳欄并立設立,相互對照進行法制宣傳。根據相繼查處的幾起村干部貪污、挪用公款窩案,發現暴露出來的問題大多是村干部及村民法律意識淡薄、村財務缺乏監管和不透明等,為此高新區檢察院在轄區17個行政村并立設立了預防職務犯罪宣傳欄和村務公開宣傳欄。對于宣傳欄的內容,由該院預防部門和辦事處相關部門聯合定期更換。從兩個并立的宣傳欄中,村民既可以從中了解到村財務狀況,更可以從欄中學到什么是職務犯罪,從而啟發村民對本村村干部的監督意識,此舉有效地防止了村官利用村民不知情而進行違法違紀行為。
(三)堵漏建制,加強各項制度建設
1.深化村務管理體制改革,對村務實行決策、執行、監督三分開的管理制度。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在農村也可以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村務管理的改革。村內重大事務由村民委員會決策,可以將村長排除在決策圈之外;決策后的事務由村長負責組織人力物力去實施,參與決策的成員原則上不能參與村務的執行;以村支部書記為首的村黨支部負責對村務進行監督,為體現黨的“三個代表”精神,由村黨支部收集整理村務(包括財務)活動情況,定期向村民匯報。如果黨支部沒能及時匯報,可由鄉鎮黨委直接追究黨支部書記的失職責任。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地防止權力的過分集中,同時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職權謀私利,更大的意義是可以更進一步密切黨同基層的關系
2.完善基層“村官”的選拔任用制度。第一,把好選舉關。我國自推行“村官”“自選”制度以來,很多地方發生了賄選、逼選等嚴重破壞選舉的事件。那些試圖通過不正當手段獲選的人,他們心里面能想到為村民服務嗎?他們所想的只能是在當選后充分實踐其自我投入產出的經濟學。因此,一定要把好選舉關,保證選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選舉權。第二,通過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對“村官”中主要負責人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長時間在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三,可以在政策上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充實農村干部隊伍,以改變目前農村干部年齡漸趨老齡化、學歷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現狀,以提高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第四,“村官”的報酬要規范。最后,在“村官”的選任上還要克服“家族村官”的現象。村長、書記、會計由一人兼任容易產生腐敗,由同一個家族中的人擔任也會導致集體腐敗。“家族村官”容易抱成團,從而形成“村官家族”,就會讓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3.實行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度是加強財務管理、護財經紀律的重要舉措。健全會計委派的管理機制,賦予委派會計一定的責、權、利,防止出現對所駐單位不敢管、管不了的“真空”現象。實行委派會計定期輪 換制,會計不及時輪換,容易與所駐單位人員形成“利益共同體”,有違實行會計委派制度的初衷。
4.繼續推行農村財務公開制,實行民主理財。對一些敏感問題,如土地征用補償費的發放,土地承包租金的管理、宅基地的審批等,應定期向群眾公布,使財務活動自覺置于廣大群眾的民主監督之下。
(四)懲治與預防并重,打擊與監督并舉
1.加大打擊力度,我們要發揮國家專門的職務犯罪預防機關的作用。檢察機關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也是打擊職務犯罪和預防職務犯罪的專門機關,要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預防和懲治村干部職務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以法律手段推進基層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事實也證明,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的方法多、效果好。”檢察機關在開展反貪污賄賂斗爭中,也要將查辦農村基層干部違法犯罪提高到反腐倡廉、穩定大局的高度來認識,加大打擊力度,保證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又要結合辦案,針對管理上的漏洞,及時向發案單位和其上級主管機關發出檢察建議,限期整改,督促落實。
2.加強對“村官”的權力進行監督制約,加大對“村官”的違法犯罪的懲罰力度。權力需要制約,失職當然應受處罰。為更好的進行權力監督,首先要抓好有關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和制度的落實,及時收集村干部的信息。其次要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在基層村的責任制,明確村黨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鄉鎮黨委書記則是鄉鎮范圍內廉政建設的第一責任人。一旦發生腐敗,應追究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最后,對于“村官”違法犯罪一定要嚴厲懲處,建立“三不機制”。由于現有“村官”的思想政治素質普遍比較低,我們不能要求其不想犯罪;由于我國的國情,我們也不能讓“村官”不愿犯罪,可行的做法就是重刑讓其不敢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