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存疑不起訴案件是否予以國家賠償出現分歧的原因是對《國家賠償法》歸類原則的不同理解和該法規定的滯后,應當以在對嫌疑人逮捕時是否具有違法侵犯人權的行為為前提,區分不同情況,然后確定是否賠償。
關鍵詞:存疑不起訴 國家賠償 歸類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四款規定:“對于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這種不起訴決定就是存疑不起訴。《國家賠償法》第15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人身權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力。由于《國家賠償法》實施早于《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因此對于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在被檢察機關作出存疑不起訴后提出賠償要求的是否給予刑事賠償,《國家賠償法》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導致了對此類案件的賠償在理論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同時在司法實踐中檢察院和法院在處理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一、對存疑不起訴案件是否予以國家賠償的不同觀點
理論界對此存在三種觀點:
一為賠償說,即認為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中的被不起訴人已被羈押的,應當一律予以刑事賠償。理由是存疑不起訴的理論基礎在于刑法的“無罪推定”原則,既然推定被告人沒有犯罪,也就是“沒有犯罪事實”。《國家賠償法》規定:“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應當賠償。而存疑不起訴作為一種處理決定,實際上是對以前的批準或決定逮捕的否定,可以理解為是對“錯誤逮捕”的一種確認,只要不存在國家免責情形,應一律予以賠償。
二為否定說,即認為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中的被不起訴人被羈押的,不予刑事賠償。理由是按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錯誤逮捕是指“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因此無犯罪事實是確定對“錯誤逮捕”是否進行賠償的唯一條件。而存疑不起訴中的原因是“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