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案情
2006年12月24日晚,鄭州市某飯店發生了一起打架斗毆事件,公安機關及時趕到現場抓獲了犯罪嫌疑人林某。經審查,由于林某的一個朋友李某幾天前在該飯店吃飯時與服務員產生爭執,當時雙方發生撕打,李某打人后感覺仍然不出氣,于12月24日晚上糾集數人攜帶兇器到該飯店,就餐后不付賬就要離開,走到飯店門口時與該飯店經理發生爭執,后將該飯店多名服務員打傷(經法醫鑒定,一人輕傷,三人輕微傷)。案發后,林某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二、分歧意見
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對于本案的定罪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本案應定為尋釁滋事罪,在本案中,幾名犯罪嫌疑人以尋釁為目的,消費后不付餐費,對飯店服務人員大打出手,屬于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肆意挑釁,隨意毆打傷害無辜,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符合尋釁滋事罪的犯罪構成。
第二種觀點認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出于報復的目的到飯店就餐,并通過故意不付賬的方式制造事端,用所攜帶的兇器打傷服務人員,其目的是為了傷人報復,行為針對的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故應定為故意傷害罪。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對于本案的認定,筆者認為應首先分析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的區別。
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哄鬧事,隨意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行為。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兩罪在犯罪構成上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首先在犯罪客體上,尋釁滋事罪所侵犯的是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場所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準則,而故意傷害罪所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權利——身體健康權。二者在犯罪客體上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尋釁滋事罪侵犯的客體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而主要指向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挑戰,故意傷害罪所侵犯的客體是特定的自然人的身體權,不涉及他人的人格或公私財產,也不指向公共秩序。其次在犯罪客觀方面,尋釁滋事罪表現為無事生非,起哄搗亂,無理取鬧,隨意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行為,而故意傷害罪表現為非法損害他人身體,致人輕傷以上的行為。
結合本案我們必須注意到以下幾點:
第一,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是為了向上次發生爭執的服務員報復,即犯罪動機是向特定的人報復,而不是肆意搗亂。
第二,犯罪嫌疑人存在無事生非,無理取鬧,隨意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嚴重損害公共秩序的行為,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做法是為進一步的犯罪活動而進行的鋪墊行為,并非其主要目的行為,從他們攜帶兇器進入飯店的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目的不是消費不付賬,而是打人,因此他們故意的內容是傷害他人。
第三,結合本案的事實后果,由于犯罪嫌疑人僅和飯店經理和服務員發生撕打,并未在飯店中肆意妄為,隨意毆打傷害無辜,不符合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條件。
第四,在審理中,對于故意傷害罪中的“特定對象”應做一個定位,所謂特定對象,不應僅指特定的個人,而應當包括特定單位范圍的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所侵害的就是特定單位范圍的人,僅對特定飯店服務人員進行侵害行為,故對象特定。
綜上所述,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雖然類似于尋釁滋事罪,但綜合犯罪構成要素,深入分析后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