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國高科技健康產業委員會網絡醫學專業委員會發起建立的,以網站為主要服務平臺的網絡自我診療系統正式啟動運行,開始向廣大群眾提供自我診療咨詢服務。這標志著國內首個以網絡為媒介的醫療指導及自我診療系統誕生。業內專家認為,網絡醫學服務系統的建立,順應了信息時代醫學發展的要求,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百姓傳統的尋醫問藥模式。權威機構對上網看病人群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70%的人認為上網看病方便快捷,上醫院很耽誤時間。另外20%的人認為,有時候到醫院看病,醫生的態度很不好,說的術語聽不明白,問醫生,醫生還不愿意解釋。上網看病,已經成為一些上網者樂于接受的看病方式。
濟南市公務員張先生日前參加了同學聚會,一說起各自的健康,18個同學有12個人脫口而出:“我上網查了,我的身體情況……”大家分布在不同行業,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作和生活中都離不開電腦。記者了解到,上網看病的人群主要為:一是圖方便、省錢的人。上網咨詢方便快捷,省了在醫院看病的許多程序和費用。二是不希望熟人知道自己病情的人。一些有難言之隱的患者,往往選擇網上求醫。有一位男子疑心自己染上了艾滋病,在一家網站里咨詢檢測艾滋病的方法。三是尋求疑難雜癥良方的人。因不少患者受本地醫療條件限制,便想通過網上尋求良方。但網上醫生魚龍混雜,推銷藥品或產品的人也不在少數。
現在,除患者自己上網求醫外,醫院和醫院之間也通過網絡為病人提供診療。如今,許多醫院都建立了遠程診斷中心。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為例,遇到疑難病例,院方就可通過網絡與北京許多大醫院的專家進行會診。會診內容分兩種,一種是影像資料會診,將患者的影像(CT片等)數據傳送到北京,北京的大夫再將診斷意見反饋回來。還有就是臨床會診,患者、主治大夫可以通過攝像頭與北京的大夫直接交流。醫院開設網絡咨詢,此舉第一可以樹立醫院品牌,打響知名度;第二醫院可以吸引新病人,并與老患者培養“醫患感情”。
山東省立醫院呼吸科主任林殿杰告訴記者,醫學是非常特殊、復雜的學科,完整的操作流程應包括診斷、治療和愈后。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需要望聞問切。單憑網上互相發送資料就能給出治療方案,這只能說明醫生不負責任。實際上,網上看病已經違反了醫學常規,所以任何網絡咨詢都不應該涉及疑難雜癥和關乎生命安全的重大醫學問題,而主要提供一些保健服務類常識、信息及其解釋。一些臨床醫生也認為,每個人體質不同,相同的病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癥狀,只根據上網查詢的結果簡單地下結論進行治療,一般的小病還行,嚴重疾病就很冒險。醫生判斷患者是什么病癥,除了望聞問切,有時還要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如B超等。所以,上網自己看病只是治療一些小病的輔助手段,正常情況下還是應該盡早去醫院,以免耽誤治療的最好時機。
據《當代健康報》
編輯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