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預約后,蘊慧遠道而來,坐在了我的面前。在一家外企打工的23歲的蘊慧,嬌小的身段,有神的眼睛,靚麗中透著智慧,真正的一個魅力女孩。可是,蘊慧卻非常自卑,自卑到不敢照鏡子,怕見到鏡子里的沒有亮點的自己。她給自己的評價是:一個窩囊的女孩,一個受氣的女孩,一個沒有一點信心的女孩。
這是為什么?
蘊慧說:現在最困擾我的是一個心病,一個很怪很怪的心病。我非常討厭身旁的椅子。工作的時候,如果身旁有椅子背對著我,我就心里特不舒服,哎呀,非常不舒服!如果可能,我就要把它推開;如果不能,我心里就總是想著它。這種念頭纏繞在心里真難受。而且,后來身旁有別的東西挨近我,心里也難受了。就因為這,我和挨著我工作的大姐要隔開一張桌子工作。后來,她的水杯無意間放在我的桌上或旁邊,也讓我心里難受。總覺得是欺負我,也總想把它推開,不然心里也想著它,不能安心工作。哎呀,這種念頭太難受了!我就想盡辦法控制它:別想了,別這樣了……可越是克制,它越是來勁兒。慢慢地在別的地方也有這種感覺了。那次在飯店吃飯,我也把身邊的椅子推開。同伴說,你管它干什么?別人哪知道我心中的痛苦。后來,不管什么情況,只要想到我身邊有人就不舒服了。我挺喜歡開車,曾經想過去學開車。可是,一想到學開車身邊就會有人的時候,我就特別難受,心想肯定學不好,就不敢去學了。這不,家里專門為我買了一輛新摩托車,可我一直沒用過,就是因為想到騎摩托車可能后邊會有人,一想到后邊有人,就心里不好受,心想肯定開不好,就不敢騎了。家里人還以為我舍不得。唉……
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和任何人說過。幾次想來請求您的幫助,都沒有勇氣。我怎么得了這樣的怪病?世上哪有我這樣奇怪的?我真的一點自信都沒有了。眼看就要結婚了,我真怕給婚后生活帶來不幸,就鼓足最大的勇氣來找您了。
現在,可以判斷,蘊慧的心病屬于強迫癥。強迫癥狀的背后是不安全感,是一種危機四伏的感覺,所以,有那么多的懼怕和討厭。蘊慧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癥狀?
通過進一步的溝通,我了解到蘊慧的生活經歷。蘊慧小時候,常常讓父母的打架嚇得四處跑。父親脾氣不好,有時還要挨父親的打罵。父親身體有病,母親操持家務。蘊慧是個懂事的女孩,為了家庭高中畢業就開始了打工,現在,一千多元的月薪成了家里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蘊慧心里非常在意這份工作,總是擔心被辭退。可是在班上哪能處處順心?與身邊的一個女孩就常常發生矛盾。就在這時,蘊慧感覺自己有心病了:那個女孩在身邊就不舒服,看到她的椅子背對著自己,就想推開。
至此,可以明顯地看到,蘊慧的生活中缺乏安全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那個女孩,那把椅子,不過是一個替代物,實質是不安全感。為什么她的不安全感表現為怕身邊有人呢?
第二次會話中,蘊慧談起了她的戀愛。她和第一個男友相處了兩年,已經幾次同居。但她并不愛男友,還是分手了。她心里一直很有壓力。她說,那個男孩很粗暴,經常強迫性地與她親熱,幾次同居也是他強迫的。說到這里,蘊慧忽然面露一絲驚恐的神色。她說,男友家里有汽車,有摩托車,經常開汽車或摩托車帶她去玩。他一邊駕駛一邊和她親熱,在摩托車上曾經玩過幾次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汽車上。那次,男友非要親她不可,結果方向盤失手,車猛然飛到了路旁的水渠里。驚心動魄的一幕,把蘊慧嚇傻了。幸運的是有驚無險,一場劫難總算逃過。
現在,蘊慧癥狀的心理淵源比較清楚了。當初,她雖然身體上逃過了劫難,心理上的打擊卻隱藏了下來。再有,與男友的關系也是一種強大的壓力,此外,還有工作和家庭的壓力。這一切讓她嚴重缺乏安全感,時時擔心受到傷害。當人在生活中遇到打擊或壓力的時候,往往會形成一個心結,轉化成某種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表現在與現實問題似乎不相干的一些癥狀上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置換作用。在蘊慧這里,躲避身邊的人,成了一種象征性的儀式行為,是為了躲避傷害。對不會造成傷害的椅子和水杯,也想躲避,是置換和泛化的結果。這都是潛意識里的活動,蘊慧自己并不清楚,只是感到痛苦。
鑒于如上情況,我決定首先當場矯正蘊慧對椅子的心態。于是,我把轉椅不知不覺地轉了方向,讓椅子背對著蘊慧,側身談話。隨著投入地交流,蘊慧時而沉思,時而悲傷,時而興奮。當我們的談話進行一定時間后,我問:“剛才談話的時候,這個椅子背一直是對著你的,你心里想躲避它了嗎?”“沒有啊!”蘊慧驚喜地說,“就是剛轉過來的時候,掠過一點不舒服,隨著我們的談話,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隨后,我不時地似乎無意地提到椅子背,緊跟著繼續一些蘊慧關注的話題。到后來,蘊慧說:“現在您提到椅子背,我也不難受了。”
“這給你什么啟發呢?”我問。蘊慧興奮地說:“別怕它,別躲它,不去管它,順其自然,該做什么做什么,也不去和它斗,就是有時又想到了它,也很快就過去了。”
蘊慧領悟得很到位。前面的當場矯正涉及了兩個心理治療方法。一個是系統脫敏,就是不怕,不躲,不逃避,一點一點地適應。對其他事物也可以這樣,比如騎摩托車怕身后載人,就可以系統脫敏:先想象身后載人,再停車時身后載人,再開車時身后載人,逐漸適應。一個是順其自然。按心理學上的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動常常是越不想讓它出現,它越要出現,越和它斗爭,它越要表現強烈。所以,對心里出現的念頭,要順其自然。心理活動常常這樣怪,你不再刻意對抗它,它反而會削弱下來,這主要用來調整強迫觀念。
強迫癥狀的化解還必須有很好的認知調節。于是,就如上具體的操作方法溝通之后,我們就蘊慧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怎樣學會喜歡自己,進行了交流,引導她學會找優點,接納現實的自我。同時告訴她,出現這樣癥狀的人很多,并不奇怪,只要積極調整,就會好的,這一點對于她接受自我也很重要。最后,建議她積極自我鍛煉,并記成功日記。
蘊慧的自救行動很積極,很快就體驗到了成功。她的成功日記寫道:“昨天我去一個小吃店吃飯,身邊正好有一把空椅子,開始我又習慣地想把它推開。忽然想到了要自我訓練,就把椅子拉回到身邊來。開始心里和以前一樣不舒服。飯菜來了,我不去管它,也不控制自己,就一門心思地吃飯。哎,真奇怪,一會兒工夫,不舒服的感覺就沒有了……”提起這種感受,她是那樣的興奮,臉上更加陽光燦爛了。
“你做得很好。”我鼓勵說,“事情就是這樣,每一次逃避就會加重一分,每一次面對就會減輕一分。對于水杯、摩托車等都可以采取這樣的辦法。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做好成功日記,記錄下所有的成功和優點。”最后我們約定了以后聯系的方式。
不久,蘊慧來信說:馬老師,說句心里話,和您談話讓我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聽您說話真的很過癮。真感激您對我的幫助,今天可以告訴您好消息了。近來我感覺真的很好,而且已經學會開摩托車了,還可以后面載人了,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舒服。對椅子、水杯,也不再那么在乎了。有時候,還會有點不舒服,但我知道需要一個過程。我會繼續找到成功,成功日記我已經寫了一大本了。對了,我發現鏡子里的自己也有了神采。真的感謝您給我自信……
作為心理咨詢師,每當有這樣的好消息傳來,我都非常欣慰。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當事人的積極自救。
據《大眾心理學》
編輯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