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們在暑假之后已紛紛走上工作崗位,但同時卻還有部分畢業生難舍校園,成為“校漂一族”。日前,記者走訪了天津市多家高校。據調查,95%的“校漂族”都是外地學生,他們以學校為“根據地”,仍住在寢室或學校周邊,繼續在學校吃飯、學習、談戀愛……
考研
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附近,隨處可見一些“校漂族”求合租住房的小廣告。記者按照上面的聯系方式很容易找到了一位林姓男生。小林是福建人,今年剛畢業,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便決定留下來繼續考研。像小林這樣的“校漂族”并不少見。很多畢業后卻又想考研的畢業生都愿意繼續留守學校,因為學習環境好,可以在學校食堂吃飯,還可以在學校的圖書館查資料,既省錢又方便。據了解,“考研一族”中九成以上都是迫于就業壓力。現在很多用人單位一張嘴就要研究生,外地人想留下來找份好工作,靠“大本”有點難。另外,還有人考研是專門“考”給家長的。在家長看來,孩子繼續苦讀深造也不容易,一般都會從物質上給予大力支持。如此一來,一些“校漂族”便成“啃老族”。
求職
隨著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很多“校漂族”抱怨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太難。當然,其中也有一些畢業生眼高手低,白白放走就業機會,而使自己陷入不斷“應聘”的“怪圈”。天津科技大學一就業指導老師稱,現在一些大學生心高氣傲,很多工作不愿意做,專業不對口、薪金太低或是感覺沒有發展空間等都成了他們“校漂”的理由。他們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對回報期望太高,這些是造成他們遲遲找不到工作、仍“漂”在學校的主要原因。
逃避
某名牌大學畢業的小孫告訴記者,他曾以為畢業后肯定會有一番大作為,可在面試幾家大企業屢遭碰壁后,他產生了一種莫名的逃避心理。他不愿面對競爭殘酷的社會,而大學里的寧靜、閑適的生活環境很吸引他,于是他遲遲不愿離開。與小孫擁有同樣逃避心態的“校漂族”不在少數。他們每月在學校里花著父母給的錢,并不急于找工作,置身于激烈的職場競爭之外。
社會學家郝麥收教授針對“校漂族”分析稱,無論上述哪一種“校漂族”,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他們從心理上對社會的排斥,他們希望生活在校園“溫室”里,對校園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但這也如同溫水里的青蛙,當你覺得校園環境已經不適于生存下去的時候,想跳出去已經晚了。所以,應該向學子們倡導積極的生活態度。(李一凡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