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的紅星》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主人公潘冬子更是盡人皆知。那么這部電影是根據哪部兒童小說改編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又是誰?小說又是如何搬上銀幕的?其間經歷過怎樣的波折?
潘冬子的原型到底是誰
1961年,李心田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兩個小八路》,受到歡迎,后來編輯又約請他再為孩子們寫一部小說,于是便有了《閃閃的紅星》的創作。
當時李心田是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的教員,所教學生中,有很多學生的父母都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像濟南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治部主任鮑先志等的子女都是他的學生。這些學生們的成長經歷極為艱辛且頗具戲劇性,當年這些老紅軍在戰爭年代將孩子分送他人,等到全國解放后孩子才找到父親。有一位老紅軍,長征時留給家中一頂帽子,上面有老紅軍自己的名字,后來這位紅軍的兒子拿著帽子才找到了他的父親。這些真實的故事打動了李心田,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有力的素材。為了不忘記這些紅軍子女艱辛的童年,并告誡后人,便有了創作《閃閃的紅星》的初衷。
小說出版一波三折
經過兩年緊張的寫作,李心田于1964年完成小說的創作,并起名《戰斗的童年》,將稿子寄到了北京。到1965年“文革”前夕,全國的形勢已經非同一般。不久,“文革”開始了,當時李心田所在的文工團規定,所有人員的作品一律上交,不許私留一個字,否則會受到黨紀處分。而李心田的小說里面有不少描寫人情、人性的內容,怕遭到批判,李心田很是惶恐。面對自己的心血,在交上手稿的同時,李心田悄悄把謄清稿留了下來。當時興燒書,果然交上的稿子,連同別人的書籍、文稿,在院子堆成一堆,全燒了!燒的時候李心田就在現場,心中還說“文章誤我,我誤青春”,決心以后再也不寫了。不久李心田長期深入部隊,1970年任濟南軍區創作室副主任,繼續文學創作。時隔不久,人民文學出版社又來約稿,李心田便將劫后余生的《戰斗的童年》交給出版社。
當時的政治環境注定了一本書的出版是要多災多難的,要經過集體研究、審查,還要為當時的政治服務。李希凡審閱了小說,認為小說不錯,但可出可不出。最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持工作的王致遠頂住了反對意見,決定出書。但稿子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將稿子中冬子媽對丈夫的依戀、紅軍走后的失落感以及對白軍的恐懼等都刪去了,甚至加上了讀毛主席的書以及毛主席在革命中的作用等。
稿子定了之后,有人認為《戰斗的童年》名字一般化,李心田苦思兩天后提出改為《閃閃的紅星》,但當時的編輯考慮到“紅星”二字蘇聯慣用,就叫《閃閃的紅五星》吧,清樣出來后封面上印的就是《閃閃的紅五星》。后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負責人王致遠硬著頭皮把那個“五”去掉,印出來的書才是《閃閃的紅星》。
書出版之后,這是“文革”中最先出版的為數極少的文學作品,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發表評論,稱《閃閃的紅星》是對兒童教育的絕好教材。接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廣播了這部小說,全國十多家出版社要出版此書。當時,我國的文學作品極少與外國交流,《閃閃的紅星》卻很快被譯成了英、德、日、法、越等國文字,對外進行出版發行。
小說搬上銀幕躲開江青插手
小說出版不久,便有人找李心田提出要拍成電影。最先和李心田訂約的是八一電影制片廠,后來,八一廠最有實力的李俊、李昂、王平做導演,開始了演員的挑選。在一百多個孩子中,經過跟蹤調查,發現了9歲的祝新運,導演們征求了李心田的意見后,最終確定了祝新運。而祝新運的演出非常入戲,拍攝前把規定的情景講給他,他很快就能醞釀出情緒來,該哭的時候,眼淚自然就流了出來,根本不用眼藥水。少年得志的祝新運因為《閃閃的紅星》一舉成名。
電影拍成之后,請江青審查。她非常高興,并說:“如果時間許可,我還要再看一遍,值得我看兩遍的電影還不多?!边@使八一廠受寵若驚。不久,八一廠帶片子來濟南答謝。當時的濟南軍區和山東省委負責人都很重視,把這事當成大事來對待,人員全集中到電影放映室,準備聽江青的指示,當然是李心田要在場的。但李心田夜間要排隊買蜂窩煤,再加上沒有汽車可坐,便騎著自行車去晚了。到了大門口,門衛不讓進,同行的人就說:“他就是作者。”哨兵怕是冒充進去看電影的,還是不讓進。還巧,有一個秘書焦急地探頭向外找,一眼就看見了李心田,急忙說:“哎呀,就等你了!”李心田這才進了放映室。電影出了名,江青就要插手,指出幾個要修改的地方。當時誰敢違抗,便由導演去添補一些鏡頭。后來,由于演冬子的演員祝新運因病服藥,把臉給吃胖了,拍出的效果相差很大,實在無法接上,江青也就作罷。這樣,《閃閃的紅星》才保持了原貌,躲開了江青的插手。
電影公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評。朱德委員長看了影片后的第二天,就為他的外孫女寫了“閃閃紅星”四個字,現手跡陳列在革命歷史博物館里。從電影拍成到今天,3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在40歲左右的人提到《閃閃的紅星》都會滔滔不絕,《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已成為經典歌曲。
?。ㄇ?風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