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些女人,不論是受之父母還是白手起家,無論是溫柔如水還是犀利如刀,她們用自己的經歷向世人證明,在財富圈中,女性完全具有叱咤風云的能力。
毛京波:做記者挖掘到的財富
毛京波個高、苗條,酷愛名牌和夸張的首飾,僅用4年時間便從一名古典音樂記者成功轉型為世界著名公關公司的副總裁,奧迪、米其林、BP、愛馬仕、卡地亞、大眾、花旗……這些“大宅門”都是她忠實的客戶。
做記者的7年,讓毛京波挖掘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財富,在她看來,記者這個職業可以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這種快速吸收知識的能力是其他職業不能給予的。除此之外,她更看重職業帶給她的廣泛的人際網絡。“最重要的不在于你認識多少人,而在于多少人認識你。”
毛京波的一個創意至今仍讓業內稱道。2003年,作為毛京波的客戶,奧迪提出了提升品牌形象,促進奧迪A43.0銷售的目標。時值“皇馬中國行”,毛京波和她的團隊設計了一系列互動活動,從奧迪的用戶中公開征集奧迪A43.0,供皇馬球星在北京期間使用。企業一輛車都沒出,奧迪用戶的興趣卻被引燃了。此外,奧迪用戶能從經銷商那里買到非常緊俏的皇馬比賽的球票,工體對面的500個車位也被包下供奧迪車主專用……這次活動很成功,奧迪車也賣瘋了,北京的一家經銷商,在活動第二天便賣出了7輛奧迪A43.0。這次活動,明星是皇馬巨星,贏家卻是奧迪和毛京波。
毛京波堅信,職場的游戲規則不分性別。“我能夠承受工作中的一切壓力,因為我從不給自己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凡事先做最壞的打算。我相信,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給自己一個微笑,一切都能挺過去。”
楊蓉蓉:“咱們自己蓋房子吧”
北京明星樓盤棕櫚泉國際公寓的掌舵人楊蓉蓉,正在做的事聽起來有點兒像童話——在海南三亞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沿著海岸線建造兩個“6星級酒店”、兩個高爾夫球場和上千幢別墅。
楊蓉蓉是一個品位獨特,外表英氣又頗具女人味、善于給自己打造舒適環境的女人,擁有恰到好處的親切感,談吐犀利卻不鋒芒逼人。
楊蓉蓉出身高干家庭,卻從小叛逆,最恨那些坐享其成的紈绔子弟。19歲時,楊蓉蓉只身去美國留學,在餐廳里打工,幫別人抄書、做翻譯來掙學費和生活費。“最初的感覺是到了地獄,可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我會覺得生活優越是理所當然的,不會感激。”
楊蓉蓉踏入房地產行業,源于一個關于房子的夢。結婚后,楊蓉蓉回到中國,很想在北京買套房子,轉遍了當時的樓盤,也沒能找到完全滿意的。“我就跟丈夫說,算了,咱們自己蓋房子吧。”棕櫚泉國際公寓就這樣誕生了。懷孕8個月時,楊蓉蓉還在工地上跑上跑下地檢查施工質量。建成后不到兩年,均價從最初的每平方米9500元漲到了30000元。
在工作上,楊蓉蓉和丈夫分工明確,丈夫負責前期的規劃、融資和建筑,她負責策劃營銷。兩個人各忙各的,但無論多晚回家,都會一起聊聊工作上的事,這是他們分享快樂的方式。
曾有媒體稱楊蓉蓉為“慷慨的慈善家之一”。非典、印度洋海嘯等災難發生后,楊蓉蓉捐了幾百萬元。“有能力幫助其他人,是一件讓自己快樂和滿足的事,沒什么可說的。”她淡淡地說,現在做的還很少,忙過這幾年以后,希望能成立一個自己的基金會,想穿著運動鞋牛仔褲、素面朝天地到最偏遠、貧窮的地區,幫失學的孩子們建立樂園。
楊蓉蓉的女兒兩歲了,她卻沒有多少時間陪女兒,但她相信,自己忙碌的狀態會給女兒一個積極的影響。“我用實際行動讓她知道,在優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更應該自立、自強。”
楊瀾:每個人都會撞一回南墻
“我不是一個好商人。我現在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個懂商業的文化人。決定我們是誰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我不喜歡被人當作榜樣,相反,更愿意歸于平凡。”楊瀾在自己的網站上這樣說。
然而,無論她喜不喜歡被人當作榜樣,她仍在繼續影響著很多人,不論是她的電視節目、文字,還是她那充滿了傳奇和爭議的故事。最近,楊瀾推出了一本名為《瀾》的電子雜志。她說這是給時尚女性的禮物,雜志創刊3個月,下載量就突破百萬。《瀾》的投資人說,之所以看好《瀾》雜志,除了楊瀾個人的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之外,還在于這是一本關心女性內心生活,代表女性生活觀點的雜志。
楊瀾讓人們想起美國家喻戶曉的脫口秀王牌主持人Oprah。活躍在觀眾視線中20多年的Oprah,給人們留下了“越來越成功、年輕、漂亮”的印象,很多美國人都說,Oprah的奉獻精神和積極回報社會的態度成了他們的榜樣。現在,以Oprah的名字命名的電子雜志《O》正成為美國女性的新寵。
當然,如果不是因為那么多與財富、名利有關的傳聞,楊瀾可能離Oprah這樣的目標更近些。
“楊瀾那時候多純啊。”有人這樣描述曾經的楊瀾。那時,她剛離開《正大綜藝》到美國留學。“她的手很漂亮,非常喜歡彈鋼琴,但她的家庭狀況不是很好,連放鋼琴的地方都沒有……”
多年后,當楊瀾以商界女強人的形象出現,被公眾追問巨額虧損、假學歷等問題時,有讀者投書媒體,批評楊瀾從清純的女學生,一夜之間變成了沾附“銅臭味”的老板娘。即使在2005年7月3日,楊瀾向媒體和社會宣布,將她與吳征共同持有的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在香港成立非營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時,她在很多人心中的“銅臭味”形象似乎依然揮之不去。楊瀾本可以就此為自己不算成功的商業生涯畫上句號,將主要精力投入她喜歡并擅長的文化傳播、環保、教育等公益事業,但命運似乎不愿輕易原諒犯錯的榜樣。
對于過去,楊瀾只能無奈地沉默。楊瀾承認,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商業懂得了一些皮毛。“我這個人骨子里的東西,還是文化上的。”
重新投入精力做《楊瀾訪談錄》,加盟湖南衛視推出《天下女人》,在各種大型活動中頻繁露臉……盡管爭議還在耳邊,楊瀾又開始恢復她本來的光彩。“我認為自己是在回歸。”盡管她仍然倔強,但她學會了更溫和地看過去和現在。“要是在6年前告訴我,我的命運就是這樣,我是不會信的,因為我沒有試過。大概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會撞一回南墻吧。”
(蘇 文摘自《財富圈T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