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茅忠群的父親茅理翔是個普通人,他可能會與其他同學一樣,大學畢業后選擇出國留學或者進入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但“天將降大任”于他,茅忠群最終還是選擇擔負起家族企業的重任

1994年,茅理翔的打火機企業——飛翔集團第一次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盡管飛翔集團的打火機當時已經做到了世界出口銷量第一,但由于技術含量低導致競爭者不斷增多,從最初的廣交會獨家壟斷,到后來有幾百個攤位都有電子點火槍,價格從1.2美金一路下滑,直降到0.3美金一個。此時的飛翔,已無利潤可言。
這時,茅理翔心急如焚,他只有一個想法,叫兒子趕緊回來,重議家族企業的大計。
勝父兩局
帶著眼鏡的茅忠群,沉靜而內斂。看似一介書生,實際上卻是個極有主見的人。但每到關鍵時刻,茅忠群也會征求一下老爸的意見——每當這個時候,父親茅理翔當然總是全力支持。
高中時,茅忠群曾拿過全國物理競賽的二等獎,因此得到了浙江大學的保送名額。同時,上海交大也希望茅忠群去,不過必須通過全國高考。茅忠群更喜歡上海交大,為此他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詢問他的意見。老茅毫不猶豫地說:“我尊重你的意見。”
就這樣,茅忠群放棄了保送,考入上海交大,最終,茅忠群拿到了自動化和無線電技術兩個專業的學士學位。畢業后,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茅忠群又繼續在上海交大攻讀碩士,并在1994年獲得了電子電力技術專業的碩士學位。
盡管對于兒子的學習,茅理翔是一百個支持,但他還是希望茅忠群能早點回來接他的班。
原本打算碩士畢業后去美國讀博士的茅忠群,在1994年的春節被父親召回了老家。
茅忠群當然知道父親的用意,但是他卻遲遲沒有給父親一個答復。“因為壓力比較大。”茅忠群說,“我的研究生班的同學沒有一個回家的,他們要么待在上海,要么都出國了,只有我回家了。”茅忠群心有不甘地說。
但同時他也考慮,如果自己讀了博士,三、四之后再去創業的話,大好時光就都被錯過了。“我決定還是回去,有我父親的一些基礎,成功的概率會比較大。”
經過一個寒假的思考,茅忠群打消了出國留學的念頭,在當年拿到碩士學位后回到了老家浙江。
在將飛翔集團交給女兒打理后,茅理翔結束了“世界點火槍大王”的歷史,與兒子茅忠群攜手,開始了“二次創業”。
父子二人約定,用一年的時間分頭進行市場考察,然后再共同商議新企業的定位問題。此后,二人一個去了廣州、一個去了深圳,分頭進行市場調查。
調查結束后,兩人拿出了兩個不同的方案:茅理翔認為應該做微波爐,而茅忠群則認為應該上馬抽油煙機。
當時,國內已經有200多家抽油煙機生產廠商,光浙江地區就有帥康、玉立、老板等知名品牌。茅理翔認為,在這種競爭態勢下要建立一個新品牌,挑戰極大。但茅忠群也有自己堅持的理由:首先,對當時的中國家庭來說,微波爐是可有可無的產品,而抽油煙機則是中國家庭必備的電器產品;其次,抽油煙機有很濃的中國特色,國外的產品很難打進中國市場,這點與微波爐不同;第三,當時正處抽油煙機更新換代的時期,對于新進入者而言,正是一個絕好的時機。
盡管兒子的分析有理,但老茅可不想從一開始就“敗下陣來”。為此,他召開了家庭會議,想聽聽家庭成員的意見。
在那次的家庭會議上,茅理翔和他的妻子、女兒,還有茅忠群,一家四口進行了投票表決。最終,茅忠群“獲勝”。當然,他的獲勝依靠的是詳實的調查數據。后來,老茅也不得不承認,還是兒子的想法更有依據。
但是,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在抽油煙機品牌的名稱上,父子二人又展開了一番“斗爭”。
茅理翔旗幟鮮明地要維護“飛翔”這個品牌。他認為,“飛翔”已經全類注冊,什么產品都可以生產,拋開“飛翔”積累下來的品牌無形資產不說,如果再另外注冊一個新的商標,至少又要拖上半年以上的時間。同時,“飛翔”是從茅理翔和愛女茅雪飛的名字中各抽出一個字組成的,這兩個字寄托著他第一次創業時的全部心血。在這個問題上,工科出身的茅忠群則顯得更為理性。他認為,“飛翔”太空泛,很難與廚房聯系起來,不利于市場開拓。作為廚房家電產品的抽油煙機,應該有一個和家庭更為貼近的名字。這個名字既要能給人留下具有時尚個性的深刻印象,又要體現出對用戶的款款關愛之情。
沿著這個思路,茅忠群建議用“方太”。原來,在大學時代,茅忠群就知道香港亞視有位著名的烹飪節目主持人叫“方太”,她創辦的美食雜志《方太世界》暢銷東南亞各地,深受家庭主婦的青睞。因此他想,如果以此作為抽油煙機的品牌,很容易給人以愛清潔、健康賢良的家庭主婦的聯想。這樣,可以從內涵上大大支撐和豐富自己的品牌。
對于這次意見的分歧,茅理翔可沒那么容易“屈服”了。父子二人為此整整爭執了3個月。“最后我跟他真的吵了一架。”老茅說。
最后,茅夫人出面了。“你內心認為他的說法對不對?”夫人問到。老茅回答,”其實他的說法也有道理。““既然你內心認為他的說法是對的,那就同意他吧。”
就這樣,茅忠群在最初的兩個回合中都獲得了勝利。
1995年,方太廚具有限公司成立,茅理翔任董事長,其妻張招娣任監事會主席,兒子茅忠群任總經理。
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
家族企業中流行這樣一句話,“只要不是特別笨,企業家的孩子哪個不能接班?”
實際上,在知識儲備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第二代要遠遠強于第一代,而他們最缺乏的就是經驗。因此,“手把手傳幫帶”就成為第一代不少企業家培養第二代的方法。

茅理翔對兒子茅忠群的培養也是如此。在經營權的交接上,茅理翔堅持“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長達九年的培養方式。
在方太成立之初,茅理翔每天都找兒子談話,“恨不得把自己那點料都給他講完了,經常是談到晚上11點多。”
對于父親每日不厭其煩的教導,茅忠群始終深有體會,“父親的嘮叨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以至現在我也愛在下班后找員工談話,這就是那時養成的習慣。”
1996年,方太的規模還非常小:“只有兩三個人、將近20個平方的辦公室,很少的資金。”
盡管條件簡陋,但父子二人依然信心十足地開始了茅家的“第二次創業”。
由于教育背景的優勢,茅忠群一直在負責方太新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工作。“應該說,前幾年的企業管理都是以我為中心的。”茅忠群說。同時,老茅則一直在小茅的身旁協助和指導。
在方太成立的最初幾年,父子二人一直在不斷地交流和商量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從人員的管理到產品的銷售,幾乎是事無巨細。”茅忠群說,當時兩人的辦公室就是里外間,交流起來也十分方便。
但隨著方太的不斷發展,尤其當產品線構成之后,茅忠群漸漸感到,自己一天24小時的時間不夠用了,過去那種任何事情只要父子二人商量就可以做出決定的“人治”方式必須轉變為更科學、更規范的“法治”方式。
2000年,方太將總部搬到了位于寧波市慈溪經濟開發區的新辦公大樓。茅忠群把這一年定為公司的內部改革年,開始著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營銷體系,并且請來了三家咨詢公司幫助方太建立管理系統,并為此投入了可觀的費用。
也就是在這個期間,茅理翔參與公司的管理越來越少。“我現在更多考慮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文化建設,具體的管理已經交給忠群了。”茅理翔說。
方太廚具有限公司成立之后,除了董事長、監事會主席和總經理,這個家族企業的高層中沒有再增加一個家族成員。茅理翔認為,“這規避了以往家族企業的弊端。”
2000年之后,方太的發展神速,逐漸成長為中國廚房領域的領導品牌。方太的發展模式也逐漸由自產自銷轉變為引進為主:制造總監來自韓國;人力資源總監來自日本美能達;集成廚房總經理來自美國寶潔;企管部長來自日本富士施樂;銷售總監來自美國可口可樂;物流部長來自德國西門子;采購部長來自瑞典伊萊克斯——儼然已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本土企業。
現在,老茅已經將自己的精力越來越多的放在了方太之外的事務上。除了經常到全國各地的高校講課之外,他也很樂于接受媒體的采訪,并隨時不忘傳播方太的企業文化。
而工科出身的茅忠群則一直不擅交際。“我只埋頭于自己的業務,對外溝通、與政府交流都是我父親在做。”茅忠群直言。
2007年5月15日,“寧波家業長青民企接班人專修學校”在浙江慈溪開課。這家以方太集團為依托的“接班人專修學校”,正是老茅的第三次創業。為了讓學員們學有所值,這一次,茅理翔、茅忠群父子二人再度攜手上陣——同時為學員們講課。
茅氏父子相信,他們正在做一個史無前例的開創性工作——培養第二代接班人,實現中國家族企業第一代創業者與第二代接班人的平穩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