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幾個朋友,最近同時陷入住宅危機,我按照年齡的順序,來講他們的故事。小A,28歲,準備和女友結婚,目前和父母及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他希望結婚以后仍然能夠三代人住在一起,這樣勢必他就需要一套至少100平米以上的房子。小A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把選擇范圍鎖定在北京亦莊、東五環外和北六環外。經人介紹,他在亦莊看上了一處小資樓盤,立馬下了定金。第二天,他就灰溜溜地驅車幾十公里取回了定金,說回去和他爺爺一說,老頭子一聽地點就大怒說,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幾十年了,從沒去過那么遠的地方,臨老你要我搬去那個鬼地方住?拿回定金的一個月之后,小A在北京城碰了三十天的灰,后悔了。覺得不該遷就老爺子的老觀念,對于一個老北京來說,東三環國貿附近都不能算城里那咋成?于是他又去了小資樓盤。售樓小姐告訴他,他曾經定過的那套房,早被別人要走了,更重要的是,該樓盤已經漲價數百元。
小B,深圳人,35歲,可能與女友結婚,目前和父母及妹妹住在一起。他希望結婚以后能夠搬出去過二人世界,不過在買房的問題上,他也希望能夠盡量聽從他父親的意見。而他父親的要求很簡單,就是離他們現在的家距離不要超過2公里。小B從06年秋天開始琢磨這件事,方圓2公里之內所有的新樓盤和二手房他都去看過了,眼睜睜地看著深圳的房價放了衛星。某個悶熱的晚上,他坐在糖水店里喝著五花茶跟我說,“我很懷念房價還是一萬二的日子。“
老C,38歲,外地在京的廣告公司老板,狂熱的家庭生活愛好分子,剛剛榮升父親。他的夢想是有一套房子,能夠裝下他,他太太,他不到1歲的孩子,他的岳父岳母,他的父親母親,還有他們家的保姆。曾經他有一套120平米的復式,住不下,于是他在隔壁又租了一套一摸一樣的。但是,這離他的夢想還有一步之遙。他認為,一家人就應該住在一個屋檐下,隔道墻壁,都不能算。最近,他租了一個townhouse,住的很爽,天天求著業主賣給他。
在這個不合時宜的時候想起這三個發生在我身邊的購房故事,起因是嫉妒。我看到媒體上介紹,英國的五大建筑商之一的大衛.威爾森公司聯合諾丁漢大學住宅環境研究所和萊斯特大學心理系的專家一起做了一項實驗。他們選擇了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四口之家,每個人手腕上戴著電子跟蹤儀器,在一棟半透明獨立屋中住了半年。把四個人的行為都記錄下來,加以電子數據化,供心理專家分析,最后大驚小怪地發現了一個令他們疑惑的問題,“為什么大多數房間只有一個人在使用?”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建筑商開始非常認真地準備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在土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他們決定向上和向下索要空間,終于打造出了一個共四層、11個房間,外加衛生間、蒸氣浴室和葡萄酒窖的住宅。他們把這套完美住宅命名為Tardis。據說這是著名科幻肥皂劇中時光穿梭機的名字。它在市場的標價為100萬英鎊。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了大多數時候一個人占用一個房間的必要性。實驗證明,空間越大,家里的兩個孩子吵架的概率越小,所以盡量多的房間,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即使狂熱如老C,夢想他的完美住宅能裝下7個大人1個嬰兒,也不過是需要一套有4個臥室的套房而已。
我身邊發生的這些有老人參與的購房計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面積需求大,并因此而導致對價格敏感。老人們無一例外都希望能熱鬧的同時又便宜,也就是所謂的少花錢多辦事,但是,在房價開始新一輪飆升的時候,這些人的買房大計都因為老人這一淳樸的愿望而一拖再拖。這個時候,誰還在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際距離應該有多大?我們在意的只是,怎么樣才能成功地把一家人塞進同一個屋檐之下。
沈威風,財經作家,著有《淘寶網:倒立者贏!》和《金庸告訴你職場智慧》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