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豎在我們總部辦公大樓旁的一個企業文化牌。牌上的文字來自“西點軍校”:“超乎常人想象的關懷,是明智;超乎常人想象的冒險,是安全;超乎常人想象的夢想,是務實;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我感覺,蒙牛這幾年的發展,與這幾句話包含的理念非常巧合。
但今天這里只說最后一句:“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目標決定行動。如果你確立的目標是60,就會以60努力的導向行動;如果你確立的目標是40,就會以40努力的導向行動。
在原企業,當銷售收入只有一兩個億的時候,我就提出,在全國31個省的每一個省會城市都建一個冰淇淋工廠,這樣,一個工廠一年銷5000萬元,年銷售收入就將是15個億!
我的上司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我就據理力爭:全國省會城市中,有誰不吃雪糕嗎?昆明不吃?還是拉薩不吃?……它怎么能不吃呢?關鍵是沒人想這個事。
上司反問我:即使真能建這么多廠,廠長從哪來,管理人員從哪來?
我說,從社會上聘呀。
上司說:那是人家的人呀。
我說:什么叫“人家的人”?哪個人過去不是“人家的人”!
我由此深刻地體會到:當一個管理者主觀上區分“你的人”、“我的人”的時候,那就接近畫地為牢了!
從1999年到2005年,蒙牛的年均遞增速度是158%,換句話說,平均折算,每一年我們都會把原來的“一個蒙牛”變成“兩個半蒙牛”。當然,起初幾年是一變三、一變五,后來幾年是一變二、一變一個半。而第二名增長速度最快的時候,也就是48%。
這里面就有一個“敢想不敢想”與“會想不會想”的問題。
首先,我分析了全世界乳業發展的規律。發現乳業的先發國家在發展到我們這個階段的時候,GDP每增長1%,牛奶就增長3%。所以,我相信,中國牛奶的增長空間很大。
分析完世界規律,我又分析國內的情況:國內有多少個企業?國營企業有多少,民營企業有多少?認識到這個規律的有多少,認識不到的有多少?我估了一下,由于中國總體經濟是按10%來發展的,所以,按照大規律,牛奶行業就將至少按20%的速度增長;那么,牛奶行業那多出的10%由誰來完成?肯定是由認識到這個規律的企業來完成。
所以,當一些企業每年為自己40%的高增長歡欣鼓舞時,我們把增長速度設計成了行業平均速度的10倍、5倍(前幾年與后幾年有所區別)。這樣,我們就走在了前面。
記得2002年我們做三期工程時,有競爭隊友蔑然一笑:生產出來,賣給誰?賣給誰?
但當我們2003年做四期工程的時候,競爭隊友就急了……
記得2001年完成7.24億元。在當年前三季度完成6億元時,10月份我提出一個5年規劃,也就是“2006年要完成100億”——這相當于2000年中國乳業全行業銷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啊!這個話說出來,全亂套了,當時開會的人全亂套了。記得當時很多人跟副董事長說:“鄧哥,你帶上老牛去看看病吧。”還有人和黨委書記說:“盧大姐,你帶老牛看病的時候,到精神病院也查查。”你想,當時只達到6個億,定100億的目標就是它的十五六倍——就像今天我們做5年規劃在現有基礎上定15倍,常溫奶就將是2000多億,全集團就將是3000多億——這不是需要去醫院看看病嗎?
在一片質疑聲中,我耐心做董事的工作,做高管人員的工作……勉勉強強,大家通過了這個“五年規劃”。記得在總結會上,我說:“這也是我這個總裁膽子小,是姓牛的、屬雞的,如果我要是姓王的、屬老虎的,那就定的不是100億,而是200億!”
到了2002年,當蒙牛銷售收入達到16.7億元的時候,大家才開始真正信服。到了2004年,蒙牛銷售收入躥升至72.138億元時,大家又仿佛覺得我當初定的計劃“偏小”了。2005年,我們提前一年實現目標,銷售收入達到108.25億元。
2001年要是沒有這個“百億計劃”,蒙牛幾年來的資源配置結構就不可能那樣“大派”,那樣富有“吞吐性”——會不會蓋第一批全球樣板工廠,會不會建第一批國際示范牧場,會不會放眼華爾街攜手摩根,會不會開拓香港市場并最終上市——都很難說。我相信,“有準備的仗”和“沒準備的仗”,一定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打法。有目標不一定贏,但沒有目標一定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