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克蘇經常能見到民間的老藝人,隨地而坐,即興表演。他們皮膚黝黑,但個個精神矍鑠。有不少是70多歲的老大爺,嗓音清亮,舞姿剛勁有力。雖然我們不懂維吾爾語,但唱響夜空的獨有歌聲,讓我們記住了刀郎歌舞,感受到阿克蘇文化的魅力。
去阿克蘇,一Jy9VuNfyPdFQmNk0NFZtMQ==定要了解刀郎文化(也叫多浪文化)。多浪的意思是“成堆地聚在一起”,過去,很多農奴和難民為了躲避戰爭和反抗壓迫,就逃到葉爾羌河下游平原荒無人煙的大漠胡楊林里,聚在一起過著自由自在的遷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多浪(刀郎)的稱謂。他們能歌善舞、吃苦耐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造了自己的家園,從狩獵游牧走向了農耕,建立起一個個村莊、鄉鎮,在歲月的錘煉中,也形成了他們自己獨有的文化。
刀郎文化一直以民間的形式存在著,主要表現在歌舞方面。刀郎歌舞也多數是以勞動和愛情為主。他們的歌舞奔放流暢,歌詞可隨編隨唱,他們用自己獨有的創作方式,將這個民間藝術帶出戈壁荒原,走進全國的視野,甚至走出國門,走進歐洲維也納音樂殿堂。
"多浪巴亞萬"高亢激越,熱瓦甫琴、卡倫琴聲優美動人,多浪"麥西來甫"熱烈詼諧。阿克蘇各族兒女弘揚了多浪文化藝術的真諦,古為今用,繼承了歷史上龜茲伎樂的優良傳統,推陳出新,充分展示了地域民族生活習俗及風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享譽世界的刀郎文化和庫車歌舞,向世界展示著阿克蘇地域文化藝術和人文風情的魅力。
在老藝人邊彈、邊唱、邊舞的氣氛渲染下,在維族少女婆娑的舞姿中,在葡萄瓜果的芳香里,我們也不禁跟著跳起來,在那樣的氛圍里,你是不會在意自己拙劣的舞姿,只想融入其中,不愿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