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龍虎山,沿著盧溪河順流而下,兩岸的千尺絕壁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由于這些洞穴都在距離水面20-100米的懸崖峭壁上,人們無法上去看個究竟。20世紀70年代,一些用于封閉洞口的木板因風化而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原來,這是一種崖墓葬。隨著更多的封門跌落,越來越多的棺木重見天日。有的是群葬,僅一個洞穴里就放置了十幾具棺木,有的是夫妻葬,更多的則是獨葬。棺木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選擇了朝陽的一面。這種墓葬形式就叫“懸棺葬”。
其實,懸棺葬在我國11個省市都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川珙縣麻塘壩的懸棺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懸棺,此外還有三峽懸棺及龍虎山懸棺等。盡管這些懸棺放置的形式不太一樣,但相同的是,它們都高高地懸在距離地面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懸崖峭壁之上。
墓主是誰
一直以來,人們將懸棺稱為“千古之謎”。就拿龍虎山懸棺來說吧,它們的主人是誰,生活在哪個朝代?這些都還是謎。
1978年,江西省成立了龍虎山崖墓懸棺考古工作隊。考古隊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怎樣才能進入絕壁上的崖洞,為此有人提出了用毛竹搭架的方法。懸棺較多的13號洞被確定為第一號目標。隊員們用了5000根毛竹做成一個大竹筏浮在水面上,然后在竹筏上堆泥巴、搭架子。就這樣,高高的竹架讓現代人終于有了與懸棺對視的機會。
可是,誰敢徒手沿著幾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當地幾位經常攀巖采草藥的藥農自告奮勇。然而,藥農們一上去就傻眼了:哪有什么寶貝?盡是些壇壇罐罐和爛篾片。不過,他們還是按照要求,把能夠帶下來的東西都給帶下來了。
這些在藥農眼里的“破爛”很快就被送往文物部門,經鑒定,它們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說,13號洞懸棺的主人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后,考古隊員們也沿著竹架爬上了13號洞。根據洞里諸多的陪葬品判斷,13號洞懸棺的主人屬于我國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龍虎山一帶,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后也選擇臨水而葬。史料說,古代有個叫伯人的人,據他記載,祖輩葬得越高,離天堂就越近,升天也就越快。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祖宗葬得高,就可以像天上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看著子孫后代繁榮富強。有專家認為,湖北、四川采用懸棺葬的民族都是百越人的后代,也都沿襲了百越人的這種奇特的喪葬習俗。
考古隊一共發掘了18具棺木,這些棺木都是由獨根的楠木制成的,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種樣式。大的有500多千克重,最小的也有150多千克重。
怎樣懸棺
如何把幾百千克重的棺木放到懸崖峭壁之上,始終是這個千古之謎的謎中謎。直到1978年,在第一次江西龍虎山崖墓懸棺考古活動中,這個問題才豁然開朗——這些棺木是被吊上去的。仔細觀察那些懸棺,兩頭都有洞或者手柄,顯然,洞是用來穿繩子的,而手柄可以供人抬棺或者吊棺用,也能用來系繩子。
20世紀80年代,由上海同濟大學和貴溪市博物館聯合組成的“中國懸棺課題組”的專家們走啟遍全國11個有懸棺的省市,終于在四川麻塘壩的一個小山村里有了巨大的收獲。村里一位89歲高齡的老婆婆告訴他們,她小時聽家里的老人說過,懸棺是用天車絞上去的。
專家們受到了啟發,他們聯想到了轆轤。有專家指出,考古研究證明,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古人就發明了轆轤(有的地方也叫絞車),而在那些放置懸棺的峭壁的背面大多是緩坡,人可以從那里爬上山頂。而更多的人則認為棺木是從下往上吊的,其方法是,在山頂安裝一個定滑輪,利用滑輪人們不用費多大力氣就可以把棺木吊到足夠的高度。怎樣才能將它放進洞里去呢?專家在江西龍虎山1號崖墓洞進行了一次模擬試驗。
1號洞距離水面約24米,定滑輪固定在懸崖上方的峭壁上,仿古絞車則放在山下的石階上。人們將按照實物仿制的棺木用船運到了洞穴的下方,兩位藥農從后山上到山頂,把一條繩索的一頭固定在山頂上,而另一頭則放到山下他們的伙伴手里。
按照當地風俗,首先由巫師跳儺舞,目的顯然是驅鬼避邪,保佑祖先順利升天。儺舞之后,山上響起了鞭炮聲,鞭炮聲中一個藥農抓著繩索順崖而下,很快就到了洞口。山下的人將繩子一拽,借著這個力,“先行官”一躍進入洞中。接著,第二個人采用相同的方法也進入了洞中。之后,仿制棺木被人用繩索牢牢地綁住,在一片鼓樂聲中被人慢慢地吊起,最后被穩穩地放進了洞中。模擬試驗成功了!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對這種方法提出了質疑。比如,古人能紡出這么粗的吊棺繩嗎?又怎么把懸棺放到樁上去呢?在那些放懸棺的山崖、山頂上和山洞里,專家至今并未發現任何安裝滑輪或拖拉棺木的痕跡,是時間抹去了這些痕跡,還是本來就不存在這樣的痕跡?
我們期待著考古專家能為我們徹底揭開這個懸了幾千年的懸棺之謎?!?
?。W陽曉菁薦自《大自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