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想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但良好的愿望并不能帶來如期所愿的結果,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時話不投機,說不上幾句說成了吵架,有時甚至無話可說。怎樣使自己的語言豐富、有效、生動呢?
兒子考試考得不好,沒精打采地回來了,媽媽幽默地說:“喲,今天的太陽可真好,把花兒樹葉都烤蔫了?!眱鹤诱f:“媽媽,人家心情都很不好了,你還開玩笑?!?
營造平等氣氛,不居高臨下是一個很好的談話開端。其實,孩子能告訴你他被批評的事,說明孩子很想就此事與你交談,玩笑之后再慢慢了解原因,傾聽想法。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心中的疑惑,一直到孩子能夠心情舒暢,口服心服。而父母采取嚴肅批評的方式,容易產(chǎn)生孩子不再向父母說心里話,報喜不報憂。
小俊是一個學習成績不錯的初二學生,他曾對媽媽說:“媽媽,其實我并不想讀書,只是因為怕老師批評,我才努力學習的?!庇行└改敢宦?,不想讀書這還了得,立即開始不停地嘮叨了:“這么不明確學習的目的,應當盡快矯正”,“你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難道學習是為老師嗎。”等等。
小俊媽媽考慮了孩子的情況,認為孩子能把心里話告訴媽媽,這種信任是值得肯定的,就采取了點到為止的說話方式:“你真不錯,不想讀書,你還學得這樣好,要是你想讀書的話,是不是會學得更好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時是父母的嘮叨封死了溝通的渠道,當孩子把困惑、矛盾以及痛苦告訴父母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建設性的語言,而不是一貫的否定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