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遠村原是個偏僻安靜的山村,村民們過著貧窮而落后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人發現這里居然還保存著完整的明清時代建筑群,并在媒體上一宣傳,古遠村從此聲名遠播,前來觀光的人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游客多了,商機也就來了。村民們在當地政府的指引下,紛紛打起了旅游牌,開始為游客提供各類商業性服務。有辦住宿的,有開飯店的,有擺地攤兜售小商品、小紀念品的——五花八門,村民們的日子漸漸紅火起來。
村中唯一沒有動靜的只有李太婆,李太婆早年喪夫,抱有一女,女兒長大成人后,嫁到鄰鄉,大概是嫌太婆又老又窮,很少回娘家,只留下太婆孤身一人度日,無人陪伴,郁郁寡歡。眼看大家抓住了旅游開發的大好機遇,紛紛脫貧致富,趁身體硬朗,她也尋思著做點小生意。做什么呢?一無本錢,二無力氣。最后她決定賣貓,本地產一種藍瞳黑貓,成年的個子也不大,頗得人愛。
于是,李太婆提著貓籠,每天坐在路口賣貓,但少有人問津。一天,一個考古隊經過這里,其中一位老教授模樣的人蹲下來,饒有興致地摸摸烏緞一樣的貓身,問多少錢一只,太婆說20元一只。老人笑笑說便宜是便宜,但不會有人買。說完,從包里掏出一只品相老舊的陶瓷碗,對太婆說:“婆婆,這樣吧,我給你一只碗,你每天就用這只碗在路邊喂貓,凡有人來問貓多少錢一只,你就說要200元一只,保管有人買。不過,如果有人提出要買你的碗,你千萬不要賣,若賣了,你的貓就不好賣了。”老人叮囑再三,然后,走了。
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只貓能賣200元錢?但太婆心想,試試吧,說不定真中哩。
果然,自從有了那只碗過后,不斷有游客主動提出買她的貓,200元一只連價都不與她討。但無一例外的是,凡是買貓的人付完錢后,都提出一個同樣的要求:能不能把那只碗順便送給他們。太婆牢記那老人臨走時的話,堅決不賣。
太婆越發意識到事情蹊蹺,但她不好問別人。她只是隱隱覺得那碗可能不尋常。半年過后,日子漸然好起來的太婆買了臺電視機,且接上了有線。有一天,她無意中從電視上看見中央電視臺二套有一檔叫“鑒寶”的節目,觀眾看得如癡似醉。她忽然明白,十有八九,那只碗是件古董哩。買貓的人之所以愿意花200元買她的貓,肯定是看中了她那只古董碗。買貓的游客原本想欺太婆不識貨,想把碗順便騙去。誰料太婆拒不外賣,買貓的人只落得啞巴吃黃連,有苦不好說。
自從知道事情原由后,太婆不再賣貓了,她把碗收藏好。然后用賺來的錢,在村口開了間小茶館,專為游客提供茶水。她的茶水賣得最便宜。太婆的晚年過得充實而快樂。
太婆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她的女兒守在她身邊。太婆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她于是示意女兒打開床頭鎖著的木柜,只見里面放著一只紅漆的方木盒,太婆讓女兒小心地開啟,搶眼的紅綢里包裹的竟然是一只舊碗。太婆對女兒說:“這是只古董,是一位城里的老人送給我的,值錢得很,我沒有什么財產給你,這就當為娘的一點心意吧。”說完,太婆閉了眼,安然逝去。
太婆女兒聽說是只古董,傾盡積蓄把太婆厚葬,然后,歡喜不已地把寶貝抱回家,暗地里叫兒子把那只碗帶到省城請行家做鑒定,結果出來了:那只碗居然是件做舊的仿制品,不過,做工之精細,幾乎可以假弄真。
(責編/鄧亦敏插圖/魏忠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