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后涌現的一批英國著名作家中,威廉·戈爾丁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一位,他的揭示人性之惡的名著《蠅王》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如《繼承人》、《品徹·馬丁》、《教堂塔尖》等也都在英國甚至世界文壇得到普遍贊揚。但奇怪的是,他的長篇小說《金字塔》卻無人關注。1993年9月,在法國圣埃提尼大學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威廉·戈爾丁研討會上,連從前不被看重的帶有自傳性質的《紙人》都得到了專家一定的重視,卻始終無人提及《金字塔》。通過筆者在wilson web上的標題檢索,關于《金字塔》的研究性論文僅有一篇Innovation and rediscovery in Golding’s The Pyramid(《關于戈爾丁〈金字塔〉的創新與再發現》)。在中國知網CNKI上的檢索結果,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性文章也只有彭陽輝的《無望的生活——評威廉·戈爾丁的〈金字塔〉》一篇。
由于作者在《金字塔》中一改傳統寫法,將故事背景從鮮為人知的海島(《蠅王》)、神秘的中世紀(《教堂塔尖》)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英國小鎮,加上缺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使習慣了戈爾丁風格的讀者感到難以接受?!督鹱炙钒l表后,很多人批評它題材不新,主題不深,缺乏內在的張力和結構松散等,卻恰恰忽略了作者在寫作手法上的探索與創新。其實,戈爾丁在寫作《金字塔》之時正值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蓬勃發展前夕,但他得風氣之先,就已開始自覺地運用了戲仿和拼接等后現代主義手法。
戲仿是后現代派小說的常用手法。“它突出被戲仿對象的弱點,具有破壞性,是一種意圖明顯、分析清楚的文學手法。被戲仿對象的范圍很廣,既可以是一個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種創作手法等,也可以是作家的立場,夸張變形,從而達到諷刺的目的,否定、諷刺和批判傳統的歷史的價值觀和文學模式。”成功地戲仿事實上難度很大,它要求作者既要近似所描寫的原形,又要抓住它在某一方面的特點進行夸大、扭曲甚至與其背道而馳,從而達到諷刺和批判效果。在《金字塔》中,戈爾丁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對自己的人生經歷、金字塔的建筑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戲仿,并將自己對社會及尖銳人際矛盾的看法巧妙融入作品主要人名的設計中。
首先,《金字塔》是對作家親身經歷的戲仿。同戈爾丁的早期其他作品相比,《金字塔》最大的不同就是將故事背景從讀者相對陌生的環境拉回到實在的現實生活中。甚至于在作品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尋找到作者生活的痕跡。根據作者的描述,斯城的地形和作者的家鄉馬爾波洛十分相似,都是以一個廣場為中心。同奧利佛一樣,戈爾丁也擅長演奏小提琴,但是由于做科學教師的父親的原因, 最終放棄音樂,進入牛津改學科學。而且,在作品的扉頁上,作者赫然寫著“獻給我的兒子戴維”。很容易讓人自然聯想到這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作品,其實則不然。戈爾丁有意將故事背景拉到讀者身邊,寫他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瑣事,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闡述他人性惡的主張。
作家雖然著意表現人性之惡的主張,但并非如一般作品那樣,直接將惡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是對“愛”進行戲仿,在戲仿中將“愛”一步步解構,從而突出人與人之間的“無愛”。在作品中,戈爾丁曾多次強調“愛”的意義。在作品開頭,作者就引用了一句普塔霍蒂普箴言“治民之道,以愛為本;心有愛則生,無愛則死?!卑钡慕鹗猪楁溕弦部讨∥摹皭劭蓱饎僖磺小薄R虼耍恍┰u論家便將作品的主題理解為“愛”,即“與人相處要有愛心”。這樣的理解未免有些膚淺了,其實,這正是作者對現實中“愛”的戲仿。戈爾丁有意識引用普塔霍蒂普箴言來強調“愛”的價值,而在整個《金字塔》中絲毫找不到任何“愛”的溫情。艾薇和羅伯特在一起,但她清楚地知道她“絕不可能擁有羅伯特,連追求都談不上。要是她想試試,那就會撞上一座堅硬的峭壁。但她愛他的摩托車,為騎它而付出了代價——是的,付出了代價!”同樣,奧利佛追求艾薇也并不是因為愛她,而是為了滿足對異性的好奇和性欲的需要;伊莫錦嫁給克萊默也不是因為愛他,而是為了他的金錢和地位能夠滿足她的虛榮;亨利追求彭斯更不是為了愛情,而是打著仰慕高雅音樂的幌子來騙取她的金錢,發展自己的事業。作品中所有人都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別人。作者看似寫“愛”,實則突出被戲仿對象的弱點,以表現人性之中的陰暗面,達到寫“惡”目的,從而起到諷刺的效果。
在第一部分中,艾薇金十字項鏈的丟失的情節非常值得我們咀嚼??讨皭劭蓱饎僖磺小钡氖旨苁前迸c羅伯特在樹林里偷情的時候丟失的,而事后艾薇千方百計地想尋回十字架并不是因為它本身的意義,而是為了躲避父親的一頓毒打。奧利佛在意外之中喜獲十字架之后,它又成了他對艾薇提出要求的另一個砝碼,“艾薇要她的金十字架。我要艾薇”。從始至終,象征“愛”的偉大力量的十字架并未發揮它的任何作用,相反,它卻成為一件解構和摧毀“愛”的利器。在人心向惡的時代里,“愛”的力量變得如此渺小。而我們越是在呼喚“愛”的存在,就越證明了現實中“愛”的缺失。
作為一個下層居民的艾薇,無疑是故事中悲劇色彩最為濃烈的女性之一。奧利佛在“小詭計”得逞后,由于擔心自己背負起父親的責任(或者更確切地說害怕同艾薇扯上關系),非常急切地想知道艾薇到底有沒有懷孕。面對奧利佛的重重逼問,艾薇道出了事實的真相并瘋狂地指責他:“我就是死了你也不會在乎。沒有人會在乎!你所要的只不過是我該死的身體,不是我!沒有人要我,要的只是我該死的身體。我該死,你也該死……你從來不愛我,誰也沒有愛過我!我要人愛我,要人善待我……”艾薇的形象是極具代表性的,她的吶喊代表了無數生活在下層的被玩弄的少女的心聲。
在《金字塔》中,戈爾丁對人物關系和情節的設置也煞費苦心。在這些精心而巧妙的設計中,作家戲仿“愛”而暗暗揭示人性陰暗面和生活之惡的意圖也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來。他將整部作品的情節和人物巧妙安排成龐大的金字塔結構,對這種存放古代埃及法老干尸的神秘建筑進行戲仿。根據唐納德·康普頓的分析,“這部書的故事是圍繞著斯城的廣場(金字塔的正方形底座)展開。在此基礎上建成金字塔的4個立面,分別是斯城的居民、階級、音樂和性。居民由奧利佛、艾薇和彭斯構成三邊,階級由中、上和下構成,音樂由音樂喜劇、爵士樂和古典音樂構成,性由被壓抑的、淫蕩的和理想的構成。具體而言,奧利佛代表了人類的心靈,艾薇代表肉體,彭斯代表精神;中產階級包括奧利佛的父母,上層是醫生埃溫、報紙老板克萊默、老道利什等,下層則是雜貨坊的居民以及在小酒店門口閑逛的流浪漢們;音樂喜劇指的是《多情國王》,爵士樂是艾薇愛聽的薩沃伊俄耳普斯樂隊,古典樂當然是道利什父女及奧利佛所欣賞的那一些;壓抑的性由彭斯代表,淫蕩的欲念可由奧利佛對艾薇的態度看出,理想則出現在他對伊莫錦的幻想中?!睍械暮芏嗳宋镆捕际侨顷P系,如奧利佛、艾薇和羅伯特,艾薇、奧利佛和伊莫錦,亨利、彭斯和瑪麗等。這種三角關系就暗示了作品中人物之間永遠也無法取得和諧,如同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薩特代表作《禁閉》中的加爾森、伊娜斯和埃斯黛爾一樣,只能夠相互折磨卻無法得到對方真實的感情。另外,金字塔的層級結構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種社會悲劇的發生。位于塔尖的少數派是克萊默、伊莫錦和羅伯特等,位于中間的是奧利佛、彭斯等,位于最下層的是艾薇、亨利等。這種森嚴的等級關系就好像金字塔的各個橫剖面一樣,注定了他們無法逾越它來尋求自己的真愛。
在《金字塔》中,除了這些隱性的暗示外,作家還巧妙地對主要人名和事物名稱進行戲仿,這些人名和事物名稱的顯性設置恰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今后的命運發展,往往等我們細讀完作品之后才恍然大悟,發現作家的用心之處。艾薇(Evie)的名字中包含著夏娃(Eve),并且如同夏娃之與亞當一樣,她也讓奧利佛偷嘗了禁果。奧利佛(Oliver)可以拼出生命(live)、愛(love)、或者邪惡(evil),伊莫錦(Imogen)的神圣高貴只不過是奧利佛的幻想(Imagine),道利什(Dawlish)小姐到后來的確令人感到乏味(Dullish)。居民上層代表,報紙老板克萊默的名字,由“clay(泥土)”和“more(多)”組成,暗指(頭腦中)“泥土較多而思想較少”或“肉體較多靈魂較少”之意,可以引申為“行尸走肉”。這種對于人名的戲仿手法,作品中幾乎所有主要人物都有所運用。另外,作家還巧妙地運用了SOS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