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美國主流文學中的黑人女性都是以一種刻板的模式出現(xiàn)的。南方文學中最突出的黑人女性代表形象大多以保姆、情婦或混血兒出現(xiàn)。直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黑人民權(quán)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美國文壇涌現(xiàn)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黑人女作家,如托妮·莫里森、愛麗斯·沃克等,自此,黑人女性才開始突破單一模式,變?yōu)閮?nèi)心豐富多彩、有獨立個性的豐滿形象。這些女作家的作品不僅揭示了廣大黑人在遭受種族歧視和壓迫下痛苦的生活現(xiàn)狀,還觸及了更為深刻的主題,即建構(gòu)本民族文化,追求個性自我。迄今為止,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影響力與成就甚至超過了美國黑人男性文學。
托妮·莫里森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她原名克魯伊·安東妮,1931年生于美國俄亥俄州洛雷恩鎮(zhèn)的一個黑人家庭,父親是藍領(lǐng)工人,母親在白人家庭幫傭,自幼深受黑人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培養(yǎng)了她強烈的民族感情。1970年,她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一問世,立即引起美國文壇的重視,之后她又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秀拉》(1973)、《所羅門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寵兒》(1987)和《天堂樂園》(1998),并在1993年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如今,她與愛麗斯·沃克齊名,成為美國黑人女作家的代表,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當代黑人小說家之一。
莫里森的大多數(shù)作品關(guān)注的都是關(guān)于現(xiàn)代美國中的種族和性別的問題。她的作品觸及種族和壓迫,尤其是對女性的壓迫,實際上,她的作品很少以男性為主人公(《所羅門之歌》是她惟一一部以男性為主人公的作品)。她從開始創(chuàng)作起,就關(guān)注殘酷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給黑人女性帶來的雙重壓迫,并積極探討黑人女性如何確立自我身份,尋求自身生存出路。莫里森認為,黑人女性若要擁有自我,必須不斷地進行奮斗,并且要建立起一種與黑人同胞緊密相連的關(guān)系,脫離黑人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割裂與黑人社會的聯(lián)系,必將深陷痛苦之中。
莫里森譴責那些拋棄本族文化而一味追求美國白人主流文化的黑人們,建構(gòu)黑人文化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當時,許多黑人在長期受壓迫、受歧視的狀態(tài)下,漠視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厭棄自己的黑人身份,轉(zhuǎn)而追求白人文化,一味盲目迎合白人審美觀、價值觀。尤其是處于社會最底層的黑人女性,在白人種族主義盛行和男權(quán)意識猖獗的社會里,她們是當時最弱勢的群體,她們不僅感到困惑無助,而且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從而不自覺地從心理上、行動上依附強權(quán)。
莫里森最早的作品《最藍的眼睛》代表了她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想,奠定了她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也是黑人女性作家作品題材的一個突破。在這本書中,莫里森生動地描繪了一群性格迥異的黑人女性形象,這是在其他黑人作品中很難見到的。通過對黑人女主人公悲慘生活經(jīng)歷的描述,莫里森展示了由白人文化沖擊所造成的黑人自我身份的困惑和迷失,以及他們對本身弱勢的憂慮與無助,并著重描述了在種族與性別雙重壓力下美國黑人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
在《最藍的眼睛》中,莫里森表現(xiàn)了黑人女性在種族和性別雙重壓迫下造成的自我身份迷失和對主流文化的盲目追求,并探討了如何進行身份重建。在長期痛苦壓抑之下,很多黑人女性首先否定了自己的黑人形象,進而又否定了自己與黑人家庭和社會的感情聯(lián)系,書中的女主人公佩科拉的母親波莉就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她在白人家庭做女傭,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壓迫、被奴役,反而以此為榮。她將自己的生活分為兩部分,把她在白人家“美好有序的生活僅限于她個人的小世界,并不把它帶到庫房的家里,也不帶給她的孩子?!痹诎兹思依?,她盡心盡力,任勞任怨,而回到自己家中,她滿腹怨氣,讓自己的兒女們整日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中,因為嫌棄佩科拉的黑人外貌,她只讓佩科拉稱呼自己為“布里德洛夫太太”。
在當時她們生活的黑人社區(qū)里,大部分黑人在長期受壓迫與奴役下,已經(jīng)接受了白人的主流文化,她們鄙視自身的膚色,將白人的審美觀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渴望擁有白人一樣的外貌,完全忽略和漠視了她們本身的特質(zhì)和美感。“大人們、大女孩們、商店、雜志、報紙、櫥窗——全世界都一致認為所有的女孩兒都喜愛藍眼珠、黃頭發(fā)、粉皮膚的布娃娃?!?br/> 因此,黑人女孩佩科拉將自己生活中的不幸歸咎于自己的黑人外貌,她日夜祈禱,渴望得到一雙象征著白人社會的審美觀的藍色眼睛來解除自己的痛苦,得到其他人的關(guān)注和愛?!芭蹇评庾R到如果她的眼睛……不同的話,就是說,她有雙美麗的眼睛的話,她本人也會不同。……漂亮的眼睛。漂亮的藍眼睛。又大又藍的漂亮眼睛?!笔獠恢?,這只給她帶來災(zāi)難和不幸,在遭受父親的強奸并懷孕后,社區(qū)里的黑人們在白人的各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沒有寬容和原諒她,她最終發(fā)瘋了。通過佩科拉的悲慘遭遇,莫里森試圖喚醒廣大黑人同胞重構(gòu)本民族文化,同時告誡他們,喪失了自己的種族文化,終將失去一切。
莫里森在《最藍的眼睛》里還描繪了一些堅守自己民族文化的堅強而自立的黑人女性,在周圍人們盲目而狂熱地追求白人審美價值時,她們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堅守黑人文化,在抗爭中頑強生存,如佩科拉的好朋友克勞迪婭,她毀掉了她的圣誕禮物——帶藍眼睛的白洋娃娃,痛恨雪莉·坦布爾(印在杯子上的漂亮白人女孩),拒絕接受白人審美觀、價值觀。在佩科拉被人欺負的時候,她總是挺身而出,幫助她、保護她。當周圍人們都希望佩科拉的嬰兒死去的時候,克勞迪婭卻希望他能活下來,“為的是與大家普遍喜愛的雪莉·坦布爾、莫里恩·皮爾等白娃娃們抗衡?!焙推渌瞬煌?,她看到了嬰兒的美,“嬰兒長著卷成O形的細發(fā),小黑臉上閃動兩個銀幣似的眼睛,寬鼻子,厚嘴唇,黑綢子般的皮膚。不是耷拉到藍眼睛前的黃色人造纖維頭發(fā),不是小翹鼻子,櫻桃小嘴?!彼姆N族自豪感,她的自尊自愛,她的反抗意識,讓她不同于那些拋棄本民族文化,一味盲目迎合白人的愚昧軟弱而麻木的同胞們。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黑人的希望,莫里森通過塑造這位自強自尊、充滿反抗精神的黑人小姑娘,向廣大黑人同胞呼吁,只有首先尊重、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進而迎來整個民族的復(fù)興。同時,莫里森也進一步指出黑人應(yīng)該如何擺脫壓迫和歧視,在反抗白人的種族壓迫時,黑人應(yīng)該將本族傳統(tǒng)文化作為自己的武器,抗拒種族觀念的歧視,堅守黑人本族傳統(tǒng)文化,最終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
通過塑造幾位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形象,莫里森揭示了當代黑人女性生活現(xiàn)狀和心理活動,那些在白人價值觀的強大沖擊下迷失自我,拋棄本民族黑人文化,否定自己黑人身份,進而否定與黑人社會聯(lián)系的黑人女性,無法抵御種族主義觀念的侵蝕,注定成為犧牲品,陷于尋找自我的痛苦中。只有自尊自愛,熱愛家庭,堅守本族文化,堅定自己黑人身份的黑人女性才能界定自我身份,獲得完整的自我,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和生存空間。至此,莫里森為黑人女性身份重建問題提供了明確的答案。
在積極探討黑人女性身份建構(gòu)問題的同時,莫里森也不忘關(guān)注黑人男性的生活狀況。在《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的父親喬利好吃懶做,不事生產(chǎn),經(jīng)常動手毆打妻子。在學校里,一群同為黑人的小男孩常常欺負佩科拉,“他們自己也是黑皮膚……他們對自身膚色的鄙視使這種辱罵更尖刻?!睍械拇蟛糠趾谌四行员憩F(xiàn)出來的都是他們殘忍暴力的一面,莫里森將他們描寫成失去人性的一群人,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譴責他們對黑人女性的壓迫,而是希望人們能夠關(guān)注他們的不幸。正是由于整個白人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和迫害,使他們在長期的痛苦中變得自憎,對生活感到無望,而他們又無力改變現(xiàn)狀,才轉(zhuǎn)而壓迫黑人女性來宣泄心中的苦悶。
《最藍的眼睛》是莫里森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她在書中塑造了種種個性鮮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向人們展示了身處種族和性別雙重壓迫下的黑人女性生活狀況,同時提出了尊重本族文化,建構(gòu)自我身份的創(chuàng)作主題。黑人,特別是黑人女性要想獲得自由和獨立,不能脫離本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要以民族文化為基礎(chǔ)來建構(gòu)自己的民族身份,從而獲得自己的個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