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最初被稱為希伯萊人,以后才被稱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這種稱呼本身便是文化變遷的結果。甚至可以說,一部猶太文化史,也就是猶太人的名稱和內涵演變的歷史。猶太文化史的開端是伴隨著“猶太人的定義”這樣一個問題而開始的。
關于希伯萊這一名稱的來源,就是一個文化學的課題。現有文獻中,最早出現與之類似的詞語之處,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圣經·創世紀》第10章第21節中的“雅弗的哥哥,是希伯子孫之祖”;二是埃及公元前14世紀的公文“阿馬那泥板”上的“HABIRU”一詞。顯然后者要比前者早得多。著名歷史學家塔西陀在其《歷史》一書中則認為:“據說猶太人原來是從克里特島上逃亡出來的;他們在朱庇特廢掉和趕跑撒圖爾努斯的時候,定居在利比亞的最邊緣的地區。名字本身對這一點來說就是一個有利的證據;在克里特有一座有名的伊達山,因此那里的居民就被稱為伊達埃伊人,這個名稱后來按照蠻族的發音方式拖長而成為猶太人”。據說,塔西陀的關于猶太人的這一論述,是采用了一千多年前亞歷山大的歷史學家凱列蒙和呂西瑪庫斯的史料。
今天的“猶太人”一詞是由希臘語通過拉丁語轉譯到英語的。它溯源于希伯來語“耶胡迪”(yehu)。此詞原指以色列12個支派中猶大支派的全體成員。公元前722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國被滅后,僅存猶大王國。由于只有猶大王國保存了原先猶太民族的民族特征,因此人們便將猶大王國稱為“耶胡迪”。后來,“耶胡迪”一詞逐漸被用來稱謂生活在猶大王國以及南部其他各國的所有居民。
需要說明的是,“猶太人”主要在現今的以色列本土以外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中,以及在希伯萊語以外的語言中使用,而以色列本土上說希伯萊語的猶太人則稱自己是“以色列人”(yisrael)。嚴格的猶太人定義是,由猶太父母或皈依猶太教的人所生的孩子是猶太人,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后所生的孩子應按其母親的血統來確定,則是與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猶太民族經典《塔木德》中規定:“以色列婦女所生子女為猶太人,異教婦女所生子女不是猶太人”。這一規定被稱為《哈拉卡規定》。因此,一個由非猶太母親所生的孩子,盡管其父親是地道的猶太人,也必須通過改宗儀式后才能被算作猶太人。所謂的改宗儀式就是要改宗者承認猶太教教義,并嚴格遵守猶太教規定的所有戒律(有613條之多)。
以色列建國后,隨著大批移民的涌入,猶太人的定義問題再次變得突出。1958年,曾因身份證上“民族”一欄的登記問題還引發了以色列的一場內閣危機。關于民族識別問題,以色列宗教黨派要求必須按照《哈拉卡規定》辦事。但是,代表世俗社會的政黨則堅持認為只要確定其本人與猶太民族有一定聯系就應該登記為猶太人,也就是說,與猶太人命運的一致性應該成為證明其猶太身份的足夠理由。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期間,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遭到殺害,納粹并沒有按《哈拉卡規定》來認定誰是猶太人。而以色列《回歸法》規定:“凡猶太人均有移居以色列之權利,但原為猶太人而今已自愿皈依另一宗教者除外”。1970年的《回歸法》修正案對什么樣的人是猶太人再次作出解釋:母親是猶太人或已經皈依(猶太教)而不屬于另一宗教的人,將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由此可見,識別猶太人的一個最主要的前提是宗教信仰。因此,在以色列還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一個按《哈拉卡規定》屬于猶太人但卻改奉了其他宗教的人的問題。以色列曾經有過一個名叫奧斯華爾德·魯凡森的人,他的母親是地道的猶太人,但他本人卻改信了天主教。如按《哈拉卡規定》,他是猶太人,但按《回歸法》修正案,他卻不是猶太人。
其實從今天的實際情況來看,“猶太人”不但是一個很不明確,而且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它不僅涉及民族、宗教、歷史、種族等方面的內容,而且還包括一定的政治因素。不同時代按不同依據有不同的認定標準。今天在被人認為或自己聲稱是猶太人的人當中,絕大部分人主要是按以下4項依據來確定的:一是血緣; 二是宗教信仰;三是社區群體成員資格;四是國籍和語言。社區成員資格指因經常參加某一猶太社區活動而得到全體成員公認的人。這類人往往是一些與猶太教中斷了聯系,后來又回到猶太群體中的人或猶太人家屬。國籍是指取得以色列國籍的人,因為以色列《回歸法》規定只有猶太人才有權移居以色列。像魯凡森這樣的人很可能是當年隨其父母移居以色列的人的家屬。語言是指要懂希伯萊語。大多數猶太人同時具備上述4項依據,但還有一部分人只符合其中的一項,如血緣。猶太教三大派、以色列各政黨和不同地區的社團對各項要求也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教派或社團認為某人已夠猶太人標準了,而有的教派或社團卻不這樣認為。有的認為某人需通過改宗儀式才能成為猶太人,有的則認為不需要。為此意見分歧和爭執經常發生。其實矛盾的焦點就集中在需要不需要舉行改宗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