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于社會原因不再需要,你便得放棄一切同我的私人關系……你既不要寄希望于得到我的溫情,也不要對我有什么譴責……如果我提出要求,你必須毫無怨言地立即離開我的臥室,或者書房。”
這是愛因斯坦(1879-1955)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1919年離婚前不久簽署的“婚姻條約”中的節選。看似絕情么?然而,二人愛情關系的開始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19世紀末,愛因斯坦在蘇黎世結識了塞爾維亞人米列娃·馬利奇——這名當時被允許在瑞士科技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的第5位女性。大約從1900年起,二人頻繁交換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關系受到愛因斯坦父母,尤其是其母親的強烈反對,為此,愛因斯坦甚至一度與家庭關系特別緊張。米列娃未婚先孕,愛因斯坦本人當時又飽受失業和家庭所帶來的壓力。然而,即使在對于未來非常茫然的時候,愛因斯坦在給米列娃的信中仍然說:“你不僅現在,而且永遠將是我的寶貝。”米列娃和愛因斯坦心有靈犀,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探討愛因斯坦的研究課題。
1901年,米列娃懷孕了。1902年1月底,孩子出生在今天塞爾維亞的諾維薩德·米列娃的家中。一名私生子的出世在當時即使不阻礙,至少也會影響他的事業發展。這個被稱為“麗澤爾”的小女孩后來經歷了怎樣的命運?是夭折了,還是被人領養了?愛因斯坦傳記作者約爾根-內弗說:“我們今天可以猜想,二人之間的危機是由麗澤爾引起的。愛因斯坦有可能強迫米列娃讓人領走了孩子。她在塞爾維亞待了一年,回來的時候沒有帶小孩。愛因斯坦從來沒有看望過米列娃,也沒有看到過這個孩子。二人從未談起過這個小孩的情況。可是所有的朋友都感到,他們的關系出現了危機。”
米列娃·馬利奇:“一個獲得的是珍珠,另一個獲得的是放珍珠的空盒子。”
回顧兩個人的婚姻,也許可以從中看出些許端倪。米列娃比愛因斯坦年長三歲,同樣學習物理。愛因斯坦和米列娃于1903年初結婚。此后,當時都還是學生的愛因斯坦和米列娃通過信件討論他們的工作,計劃一起從事研究。在愛因斯坦尋找工作期間,是米列娃一直在資助她的這位戀人。結果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米列娃未能結束學業,但愛因斯坦不僅畢了業,還在伯爾尼的專利局謀了一個職位,同時也開始在那里進行相對論的研究。1905年6月30日,愛因斯坦遞交了論文,9月,該論文被選入《物理年鑒》發表。
迄今都不清楚的是,米列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相對論的研究;這也是米列娃之所以開始為人們所廣泛關注的原因——《愛因斯坦文集》(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收錄了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情書往來,這使得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傳言說米列娃才是這對情侶中真正的智者。2003年,這一說法通過美國公共廣播電視臺的一個名為“愛因斯坦的妻子”的電視紀錄片而得到廣泛傳播。
然而米列娃是否真的協助過愛因斯坦完成他發表于1905年的那幾篇動搖了經典物理學理論基礎的論文?甚至如一些更嚴苛的批評所說的,狹義相對論的大部分工作其實都是由米列娃做的?波士頓大學愛因斯坦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愛因斯坦文集》的編輯的約翰·施塔赫爾并不這么認為。施塔赫爾堅持:事實上,無論是在米列娃遇見愛因斯坦之前,或在他們共同生活期間,又或是他們分手后的30年中,都沒有任何米列娃自己署名或者與愛因斯坦共同署名的文章。他認為這完全能證明在愛因斯坦的一系列物理思想和見解中,米列娃從未扮演過重要的或是具創造性的角色。
即使這樣,歷史仍然無法否認米列娃確實曾是愛因斯坦很好的助手,幫助他核對計算和查尋數據。但是,當愛因斯坦在信件中與米列娃更加深入地探討他的工作時,米列娃常常不能給予實質性的回應。而且,隨著時間流逝,愛因斯坦不再讓米列娃參與他的工作,兩個兒子漢斯-阿爾貝特和愛德華的相繼出世占去了米列娃的許多時間。因此,愛因斯坦夫婦之間的關系也越加疏遠。1909年,米列娃在給朋友海倫娜的信中說評價她與愛因斯坦的婚姻:“一個獲得的是珍珠,另一個獲得的是放珍珠的空盒子。”此后,愛因斯坦接受了柏林大學的邀請,并于1914年遷到那里。這便宣告了二人關系的結束,因此米列娃痛恨柏林,至死都一直留在瑞士。
艾爾薩和愛因斯坦的女人們
在1912年一次去柏林的旅途中,愛因斯坦開始了與他的表姐艾爾薩·洛文塔爾的戀情,并于1919年(也就是和米列娃離婚3個月后),同艾爾薩締結連理。但他和米列娃一直保持聯系,畢竟二人共同擁有兩個孩子。愛因斯坦努力保持同他們的父子關系,但長子阿爾貝特一直對他態度疏遠,次子愛德華則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并于最終1965年死在蘇黎世的一家精神病院。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首次得到了證明,他被譽為科學界的革命者。妻子艾爾薩則保護其不受媒體的干擾,并引薦他結識當時的社會名流。艾爾薩生性快樂,但對科學毫無興趣,與聰明智慧卻喜怒無常的前妻米列娃形成鮮明對照。不過,愛因斯坦同這兩個女人的關系顯然有著類似之處。愛因斯坦與其他女人的關系從未間斷過。婚后幾年,他又與貝蒂·諾曼——一個朋友的侄女關系曖昧。據說,艾爾薩允許愛因斯坦做這種風流韻事,這樣他至少不需要偷偷摸摸的了。這段婚外情在1924年不了了之,但直到1936年艾爾薩去世后很長一段時間,愛因斯坦一直與妻子之外的其他女性有染。
1933年,愛因斯坦以受迫害猶太科學家的身份同艾爾薩移民美國,并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一片從事研究的凈土。不幸的是,1936年,艾爾薩猝然病逝,使愛因斯坦在獲得學術自由的同時,在個人生活上陷入了孤獨的境況。
集榮耀與責難于一身
由于目睹戰爭帶來的傷痛,愛因斯坦在政治方面變得越來越活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堅定地成為和平主義者,后來則成為反對納粹的斗士。不過,愛因斯坦再也沒有開始另一段固定的戀情,與人過分的親近令他感到迷惑。他開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領域。
終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里,愛因斯坦喜歡有女性相伴,而他那享譽全球的非凡智慧也為他吸引了很多女性仰慕者,先是在柏林,之后在美國都是如此。然而這其中少有持久的戀情。通常一段比較親密的關系才剛剛建立,愛因斯坦卻已經對此表現出冷淡,并將熱情轉向別處了。愛因斯坦以這種方式避免為感情所束縛,來保證他追求自己事業所需要的獨立與自由(或許也是種孤獨)。即便這樣會被人們認為不顧及女性的感受,愛因斯坦依舊“我行我素”。
愛因斯坦的晚年在普林斯頓度過,并于1955年4月18日病逝。逝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他的病榻四周撒滿了科學研究的手稿。
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革命性的相對論,從此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雖然,已有無數關于這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及和平主義者的傳記問世,但鮮為人知的卻是這名天才物理學家作為一名普通人,與女人以及與其家庭的艱難關系。請容許我們猜測,有可能恰恰是這樣,才為他取得偉大的成果創造了條件。愛因斯坦身上籠罩了太多光環,是物理學界把愛因斯坦塑造成一個不朽的圣人,他們也該對這些針對愛因斯坦的非議負一部分責任。愛因斯坦在許多領域取得了成就,而且不僅僅是作為科學家。我們不應忘記的是,他也是一名不屈不撓的公民權捍衛者,一個友好而幽默的朋友。然而,愛因斯坦也是人,他的問題或許只是不能承受過分的親近,或許我們應該以一種看待普通人的寬容的眼光來看待愛因斯坦,那么他就會顯得更加真實而有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