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8年,朗費羅·洛根出生在美國紐約一個經濟拮據的家庭,巨大的貧富落差讓他從小便萌生這樣的夢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做一位腰纏萬貫的富人。
洛根16歲那年,一場無情的車禍讓他的父親雙腿致殘,并永遠喪失了勞動能力,洛根從此不得不為了全家的生計而中途輟學,來到一家小餐館做勤雜工,雖然每個月僅有200美元的收入,但勉強可以給貧困中的日子帶來些希冀。
為了排遣心中的巨大失落和心理壓力,下班后,他經常到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的電腦室去上網,暢游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成為他的最大快慰。
日子雖然貧困,但洛根的“富翁夢”并沒有因此而磨滅,相反,他追逐財富的夢想卻在他的潛意識里不斷地膨脹。基于這樣一種畸形心理,他開始尋找發財的機遇。
這是1999年一個深秋的午后,疲憊的洛根終于熬到了下班時間,途經一家高級購物中心時,偶然看到一個年輕的女職員正將一個廢棄的大紙盒扔進了門前的一個垃圾筒里。強烈的好奇心讓洛根悄悄走過去將紙盒撿了回來。
回到家,洛根仔細翻看紙盒里的廢紙和紙片。起初,他只是想滿足自己對這家中心的好奇心,但翻來翻去,除去了揉皺的單據外,還有一份金融信用卡部門為擴大業務量,而向客戶寄出的預先填好的信用卡申請單。
它怎么會在垃圾中呢?洛根心想,也許是這位客戶對信用卡業務沒有興趣,才隨意將申請書當成廢品丟進了垃圾中。
拿著這張申請單,他突然轉念一想,何不讓自己冒充對方的名義申請一張信用卡。如此這樣,自己即可一夜致富。
這個突然冒出的“大膽”想法,讓洛根開始在網上搜集有關信用卡方面的信息和資料。他很快了解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金融部門推出了一項信用卡網絡服務業務,后來為了擴大業務量,他們又為消費者提供簡單而便捷的網上存取服務。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項服務的最大漏洞就是無法兼顧消費者個人資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發現這個漏洞之后,洛根的心頭不禁一陣狂喜,隨即他開始著手策劃下一步行動。
2000年度最新一期的《福布斯》雜志出刊時,洛根特地買回了一本,回家后立即著手從“美國400大富豪排行榜”富豪中尋找他的“目標”。
經過一番研究推敲,洛根將第一個目標鎖定為一位金融界的“金融大鱷”。接著,一套更為縝密的計劃在洛根的心中逐漸謀劃成形。他先是將個人金融資料中的每一個項目和環節單獨提煉出來,然后再從各個領域查尋“金融大鱷”的個人信息,并逐一填入事先列好的個人金融資料中。
在個人金融資料中最難得到的,也是最難破解的重要環節,就是對方的社會安全號碼,這是美國政府自1936年開始,專門為管理退休金幾戶而設立的,其效力等同于美國人的私人身份證號碼。
為了查出“金融大鱷”的社會安全號碼,狡猾的洛根冒充某電信公司的主管,給得克薩斯州的一個私人偵探社打電話,并謊稱要尋求私人偵探的幫忙做個背景調查。
洛根怕對方懷疑,還先發制人地說:“如果你們對這份工作有興趣,請盡快將你們的收費價格單和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寄過來。待我們核對無誤后,我會把被調查者的姓名告訴你們。”
這家蒙在鼓里的私人偵探社,不知道這是洛根精心設下的一個圈套,當天就把有關證明偵探社的資料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寄到了洛根手中。
然而,洛根真實的用意是,想利用私人偵探社的資料登錄一個“地下”私人偵探網站,這個網站是專門為私人偵探設立的,沒有證明私人偵探身份的相關資料,根本無法登錄和瀏覽該網站。
于是,洛根以每月300美元的費用注冊成為了該網站的會員,因為在這里他可以盡情地查到所有的社會安全號碼。
然而,只有社會安全號碼還是不夠的,他還要掌握“金融大鱷”的有關個人信用記錄。精明的洛根很快用電腦偽造了銀行公文專用紙張,并冒充銀行人事部門主管,致函于信用調查公司,請求查詢“金融大鱷”的個人信用記錄。
憑借事先得手的社會安全號碼,洛根輕而易舉地就獲得了其出生地點、出生日期、電話號碼、賬戶密碼等全部資料。
就這樣,洛根一個一個的破解了這位“金融大鱷”全部個人金融信息資料。
有了這些資料,洛根便胸有成竹的撥通了一家金融公司的電話。這次,他直接冒充“金融大鱷”的身份與金融公司的人通話,詢問幾個賬戶的余額。
然而,警惕的金融公司負責人沒有輕易相信電話另一端的人,而是不停地盤問其他關于金融方面的問題。洛根暗想,既然對方已經產生了懷疑,那么“硬闖”下去也許會對今后的計劃帶來影響。不如順著對方的意思說吧。于是,他言辭鎮靜的謊稱說:“我是他的兒子。”
出乎意料的是,對方竟然相信了,并在電話中向洛根詳細的核對了“金融大鱷”的有關資料,包括社會安全號碼和出生日期。待一切核對無誤后,對方按照他的要求,查出了4個“金融大鱷”的相關賬戶。
不走運的是,這4個賬戶都是零結余。失望至極的洛根卻沒有放棄這個機會,他決定用對方的名義開設一個新賬戶。
很快,洛根將一張偽造的1000萬美元的支票寄到了金融公司,希望將這筆錢存入他以“金融大鱷”名義新開的賬戶中。
金融公司負責人仔細核對了這張支票,賬號沒錯、簽名沒錯,但是水印的顏色好像有些輕微的差異。于是,金融公司負責人沒有將這筆錢存人賬戶,而是立即向紐約市警察局報了警,洛根這次處心積慮的假冒計劃隨之泡湯。
二
出師不利的洛根,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斂財夢想”。不久,他開始從“美國400大富豪排行榜”中尋找下一個“目標”。
這次,洛根選中了某國際領先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一位CEO。他同樣選擇了與上一次相同的手段,通過冒名電話和電子郵件,將其個人賬戶上的150萬美元轉入到了洛根以CEO的名義新開的賬戶中。沒料到的是,這次竟然順利得手了。
此次計劃的成功,讓他嘗到了迅速斂財的甜頭。很快他又冒充微軟一位創辦人,劃走了其個人賬戶中的1000萬美元。
2001年初,洛根又將目標鎖定在全球最大招聘網站的董事會主席身上。他故伎重施得到了董事會主席的全部個人金融資料后,冒充其身份給一家金融公司打去電話。
“您好,我剛登錄你們的網站準備查詢余額,不想出現了一些故障。”洛根焦急地說。
“請問,您的姓名?”職員問道。洛根從容地說出了那位董事會主席的大名。
“很高興為您服務,請問您的賬號是多少?”
洛根胸有成竹的念出了一串數字。
“對不起,這個賬戶已經作廢取消了。”職員有些懷疑地問,“您的社會安全號碼是多少?”
洛根又念出了正確的號碼,職員的疑慮顯然被打消了,問道:“您是否還有其他賬號?”
洛根馬上又念了兩串事先查到的賬號。
“對不起,您給我的賬號都是錯誤的。”職員說。
“那么,我現在該怎么辦呢?”洛根問。
“我可以根據您的個人資料,包括個人安全號碼、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等,來幫助您查出您的賬號”
這些自然難不倒洛根,他馬上將手里的有關董事會主席的信息資料,逐一準確無誤地說了出來。
“噢!很好,我查到您的賬號了。”職員說,“這些賬號全部都是公司的賬戶,請問您知道賬戶的密碼嗎?”
洛根渾身一陣冷汗,他故作鎮靜的說:“我平時幾乎不問及賬戶方面的事,我當然不知道密碼是多少。但是,我今天想查一查賬戶里還有多少余額。請您給予我幫助。”
“好吧!”電話另一端,職員不停的敲著電腦的鍵盤,“密碼找到了。您的賬戶余額是53370.86美元、2.77133233億美元……”
為了不引起對方的懷疑,洛根選擇在一周后將2億美元成功地轉入他事先以董事會主席名義開設的新賬戶上。
直至2001年的圣誕節前夕,洛根已經冒用《福布斯》“美國400大富豪排行榜”上的二百多名富豪的金融身份資料,開設了近千個信用卡賬戶,詐騙的錢數已是天文數字。
然而,實現了“腰纏萬貫”夢想的洛根,卻沒有絲毫的興奮與激動,反而,他每天都為該如何藏匿這些詐騙來的錢而絞盡腦汁。
怎么才能更加便于錢的轉賬和提款呢?他在苦苦思考著這樣一條捷徑。
2003年秋,洛根偶然在某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廣告:“到非洲國家來開設銀行吧!只需2萬美元。”這條消息,不禁讓洛根的心頭一陣悸動。既然手握這樣一筆巨款,干脆自己開設一家銀行吧!這樣即可以方便這些錢財的支取,又可以在罪行被警方發現后,及時毀掉銀行所有的全部記錄和證據。
很快,洛根開始搜集在非洲國家開辦銀行所需的文件和資料。
三
就在接連不斷的信用卡賬戶詐騙案交替上演,報警電話也是絡繹不絕時,紐約市警察局很快成立了專門的電腦調查技術小組,并開始對此案展開調查。
很快,警方查到了這些被轉走的錢款,最終分別轉入到了由一個匿名的電子郵箱地址開設的數百個賬戶上。警方查明這個匿名的電子郵箱的IP地址是來自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調查人員暗中來到圖書館進行調查取證,但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對此卻是一無所知,他稱每天到電腦室來上網的人絡繹不絕,根本不知道警方要找的嫌疑人到底是哪一位。
最后,警方只能寄希望于嫌疑人留在電腦室里的指紋,但經過一番核實鑒定,均未發現可疑之處。
雖然阻力重重,但警方沒有停止對案件的調查,他們對轄區金融公司和銀行中可疑的賬號展開了地毯似的搜查,并實施嚴密監控。在核查可疑賬戶的支取情況的同時,還對錢款提取記錄單上支取者的簽字,進行了仔細的核對。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筆跡都不是同一人的,查找工作再次陷入了僵局。最后,調查人員決定,采取以靜制動的方法,等待著疑犯自己跳出來。
2006年冬天,警方突然發現,監控中的一個可疑信用卡賬號開始辦理取款,他們立即查明這一信用卡賬號消費終端是在市區一家電腦商店內。警方火速趕到這家電腦商店。
經過仔細核對銷售清單,警方了解到,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十分鐘前用此卡購買了一個價值200美元電腦硬盤,在辦理了送貨手續后就離去了。
第二天上午,幾名便衣警員化裝成電腦商店的送貨工,按照送貨單上的地址來到了一家小餐館的門前。而讓警員們更為意外的是,前來簽收的竟是個滿手油污的餐館勤雜工。此人正是洛根。
在此期間,為了提防被人覺察,他一邊忙著辦理開設銀行的事宜,一邊繼續隱藏在小餐館中當勤雜工。在他工作休息間的一個舊木柜里,警方找到了那本已經被洛根翻爛的《福布斯》雜志。
嫌疑人洛根被押到警察局,出乎預審警員意料的是,沒等審訊開始,他就一一供認了他假冒富豪身份詐騙巨款的罪行,并交代為了不在錢款提取記錄單上留下筆跡,而每次采取花錢雇不同的人來替他簽字的作案謎底。
從作案那天開始,他從詐騙來的巨款中只消費200美元,購買了硬盤,白天,他依然來餐館勤快地忙碌著,餐館的同事誰都不肯相信,平時沉默寡言、表情木納的勤雜工洛根就是這起轟動全美的金融詐騙大案的疑犯。
然而,為什么向來處心積慮的洛根,卻如此輕易的向警方全盤托出其所犯的罪行呢?
他向警方供述說,自己早已厭倦了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那筆巨額不義之財如巨石時刻壓在他的心上,錢越多,他反而越感到日子難熬。興奮與罪惡交織成一種巨大心理恐懼,時常折磨著他。
如今的洛根正在等待著法律的宣判。在這段等待的日子里,他的情緒顯得異常平靜。他說:“與擁有萬貫錢財相比,我寧愿在小餐館中打工,或是待在牢房里,因為這兩種結局能夠讓我的心及靈魂得到一種輕松和平靜。平淡的日子是這樣幸福,它絕非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
至此,這起轟動全美及世界富豪圈的詐騙錢財案,以一位普通勤雜工心靈世界沉重的感嘆而告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