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錢幣在人類社會中出現之后,人類就對它充滿迷戀之情。早在普魯塔克和老普林尼生活的羅馬帝國早期,已經有人高價收藏比較罕見的古代錢幣。古羅馬錢幣是古代世界錢幣體系中頗具魅力的成員,多有造型優美之作,蘊含著大量鮮活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信息。追溯古羅馬錢幣的發展過程,宛如翻開了一部絢爛多彩的歷史畫卷,可以從中獲得別有天地的藝術享受。
古羅馬錢幣何時誕生眾說紛紜。西西里作家提麥烏斯認為,羅馬王政時期的第六個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第一個制造青銅幣,印有牡羊或者公牛的圖案;在此之前羅馬人使用的是沒有印記的青銅塊。古典作家老普林尼等記載說,羅馬在羅慕路斯建城之時或第二個國王努瑪時就開始制幣。羅馬帝國后期的作家馬克羅比烏斯在《農神節會飲》中甚至認為,門神雅努斯或農神薩圖爾努斯制造了最早的錢幣。這些觀點當然都沒有歷史依據,但是反映出羅馬人認為自己的錢幣有悠久的歷史,錢幣在羅馬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羅馬最初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落,在大體與我國春秋時期相當的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根本不可能使用錢幣,而且從國外流人的錢幣也十分罕見。當時羅馬人的財產以牛羊來計算,用牛作為交換單位,十只羊等于一頭牛。所以古代羅馬人一般都認為,拉丁文中表示財富的詞語“pecunia”最初指牲畜的數目“pecus”。
羅馬北方的伊達拉里亞地區和南方的意大利中部地區很早就使用銅幣,意大利南部的希臘人城市更是很早就使用銀幣。而羅馬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才逐漸使用未鑄造成錢幣的散青銅塊(Aes Rude)作為交換媒介,從中不難看出其經濟發展之落后緩慢,與外界經濟交流之封閉。意大利半島只有少數幾個地方出產銅,所以銅也可算是羅馬人的貴重金屬。傳說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發明了天平,公正人在交易中負責執掌天平,稱出買賣雙方議定之銅的重量。公元前430年,羅馬執政官蓋烏斯·尤利烏斯和普布利烏斯·帕庇利烏斯提出法律,規定牲畜與青銅之間的比值為:
1頭牛=10只羊=100羅馬磅青銅(1羅馬磅相當于372.45克)
從公元前406年開始,羅馬用青銅塊給長期在外征戰的士兵支付軍餉,征稅和罰款也可能使用銅塊。例如著名的《十二表法》中第八表規定:“如用手或棒子打斷自由人的骨頭,則應繳納罰金三百阿司,如為奴隸,則為一百五十阿司。”這里的阿司相當于一羅馬磅,均指銅塊的實際重量。
這種散銅塊比用牛羊作為交換單位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實際使用中經常需要稱量和切割,也有很大的不便。于是羅馬人逐漸使用在青銅條或者青銅塊上打有印戳的“印記銅”(aes signatum)。這種“印記銅”上印有公牛、綿羊、或者豬的形象。當然,這種“印記銅”也經常被切割成小塊,或者被重新熔鑄成散銅塊。羅馬人用散銅塊和“印記銅”作為貨幣的替代物,其時間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世紀中期左右。

大約在公元前338年或者稍后,正式的青銅幣重阿司(Aes Grave)出現(參見圖一)。重阿司重量為一羅馬磅,圓形無孔,正面是門神雅努斯(Janus)頭像,背面是船首。最初重阿司面額與實際重量一致,其下設立塞米斯(semis)、特利恩斯(triens)、夸德蘭斯(quadrans)、塞克斯坦斯(sextans)、烏尼契亞(uncia)和塞姆烏尼契亞(semunica)等輔幣。重阿司、塞米斯、特利恩斯和夸德蘭斯重量很大,用打造法制造;而塞克斯坦斯、烏尼契亞和塞姆烏尼契亞則以鑄造法制造。這些錢幣正面為門神雅努斯、朱庇特神、農神薩圖爾努斯、戰神馬爾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神使墨丘利和羅馬女戰神貝羅娜等神的頭像,背面是船首形象,形成著名的“船首”系列重青銅幣。羅馬人認為門神雅努斯是萬物之開始,所以他們的錢幣上最先出現他的形象。船首系列錢幣背面的船首也頗有來歷。羅馬軍隊于公元前338年征服意大利重要的海港城市安提烏姆,把海戰中俘獲的大型船只燒毀,船上裝飾用的青銅船首(Rostra)運回羅馬,放在市場的講壇上作裝飾。羅馬對這次海戰勝利自豪不已,所以最初的錢幣中設計了船首圖案。重銅幣的兌換比例為:

1阿司=2塞米斯=3特利恩斯=4夸德蘭斯=6塞克斯坦斯=12烏尼契亞=24塞姆烏尼契亞
與此同時,“印記銅”也繼續使用。在皮洛士戰爭中(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75年),羅馬士兵第一次在希臘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軍隊中見到戰象。兇猛的戰象刀槍不入,在羅馬軍隊中橫沖直撞,造成極大的恐慌。傳說這時羅馬人飼養的一頭大母豬嚇退了戰象,他們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制造了有戰象和母豬形象的長條形“印記銅”(參見圖二)。“印記銅”直到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前后才完全從歷史舞臺消失。
同樣是在皮洛士戰爭期間,羅馬人因為在意大利南部采購軍需只能使用銀幣,所以根據希臘人使用的德拉客瑪幣制,制造了部分兩德拉克瑪銀幣(didrachmon)。兩德拉克瑪銀幣最初重量為7.2克,共有六種圖案。其中有一種正面是年輕的赫拉克勒斯形象,頭扎束發帶,披著獅子皮,肩荷大棒;背面圖案為母狼正在為傳說中的羅馬建城者羅慕路斯和瑞慕斯哺乳,下面刻有“ROMANO”字樣的拉丁文(參見圖三)。另一種兩德拉客瑪銀幣稱為凱旋戰車銀幣(quinarius),背面圖案為一輛駟馬二輪凱旋戰車(參見圖四)。與羅馬人使用銀幣相對應,他們在原先崇拜的銅神(Aesculanus)之外增加了新的銀神(Argentinus)。按照羅馬人傳統的觀點,這個銀神是古老的銅神的兒子。
古代作家龐波尼烏斯曾經記載說,羅馬于公元前289年設立負責制幣的三人委員會(Ⅲviri aere arentoauro flando feriundo),委員由年輕貴族擔任,監督公共貨幣的制造。大概這一時期羅馬的貨幣制造情況比較混亂,需要國家進行規范和監督。從公元前269年或者268年起,羅馬開始統一管理意大利的制幣事務,只有坎佩尼亞地區的加普亞可以用羅馬的名義制造銀幣。這樣就形成了“羅馬一坎佩尼亞”雙貨幣系統,或者“前第納里烏斯”貨幣系統。羅馬的重阿司幣主要在本土使用,兩德拉克瑪銀幣專供在意大利南部的對外貿易使用,而國家承認的法定貨幣仍舊是青銅幣。所以就像馬克思指出的那樣,金幣和銀幣在古羅馬最初是作為外國商品流通的。
羅馬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初期屢戰屢敗,所以意大利南部不少城市紛紛倒戈。公元前216年,坎佩尼亞地區投降了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并發行自己的標準貨幣。羅馬人遂于公元前212年左右創立新的第納里烏斯銀幣標準。
第納里烏斯銀幣體系有第納里烏斯(denarius)、奎納里烏斯(quinarius)和塞斯特提烏斯(sestertius,或者
簡譯為塞斯退斯)三種銀幣,羅馬從此確立了銀本位制度。1第納里烏斯(重約4.5克)相當于10個重阿司,1奎納里烏斯相當于5個重阿司,1塞斯特提烏斯相當于2.5個重阿司。最早的第納里烏斯銀幣(參見圖五)正面是戴頭盔的羅馬女神頭像,旁邊標有拉丁數字“X”(代表十);背面是卡斯托和波呂克斯這對孿生兄弟神騎在馬上,下方標有“ROMA”的拉丁文字母。起初84個第納里烏斯的重量為1羅馬磅,后貶值為96個合1羅馬磅。另有一種不屬于這個體系的勝利女神像銀幣(victoriatus),背面圖案為勝利女神像和戰利品,最初重3.8克,與第納里烏斯銀幣等值。這種銀幣的重要之處在于,它與意大利南部傳統上使用的德拉客瑪等值,可能主要用于與這個地區的貿易往來。而重阿司的重量不斷變小,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減少到最初重量的六分之一,到公元前217年的時候只值十二分之一。最終羅馬于公元前84年頒布法律,規定1第納里烏斯相當于16阿司(as),不過軍隊中仍舊按照1第納里烏斯相當于10阿司來支付軍餉。隨著阿司重量的減少,制造方法由原先的打制法改為鑄造法,較小的幾種輔幣也不再制造。此后羅馬人也制造塞斯特提烏斯銅幣,使用的材料是一種拉丁文中稱為“orichalcum”的金屬,估計是銅、鋅、砷等的合金,1塞斯特提烏斯銅幣相當于4阿司。第納里烏斯在這種貨幣體系中是主幣,但是羅馬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塞斯特提烏斯或者阿提卡德拉客瑪作為貨幣單位。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黃金在古代是一種通行無阻的硬通貨,流通中往往稱重量即可。羅馬人何時開始金幣?一些學者認為大約在公元前325年,但缺少有力的證據。羅馬元老院在漢尼拔戰爭期間因為戰爭開支和經濟損失太大,嚴重缺少錢幣,一度鑄造過金幣。一種金幣稱為“馬爾斯系列”(參見圖六),發行時間為公元前218年或者217年。這種金幣正面為戴頭盔、蓄胡須的戰神馬爾斯形象;背面為一只抓著雷電的鷹,下面有“ROMA”字樣的拉丁文。羅馬人認為戰神馬爾斯是他們的祖先,雷電是大神朱庇特的象征,而鷹是朱庇特神的使者,是勝利和吉祥的征兆。羅馬人在漢尼拔的兵鋒縱橫無敵于意大利之時制造這樣的金幣,其堅毅不屈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另一種金幣稱為“發誓場景系列”,發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9年或者更早。其正面是雅努斯神,背面是一出發誓場景。在羅馬共和末期,蘇拉、愷撒和后三頭同盟統治羅馬時都發行過奧里烏斯(Aureus)金幣。這種金幣一般重7.3克,但在實際流通中使用較少,只有愷撒曾大量鑄造過金幣(參見圖七)。值得注意的是,蘇拉是把自己的塑像形象放在錢幣上的第一個羅馬人,而愷撒、后三頭的形象更是直接出現在各種錢幣上。羅馬帝國時期的元首和皇帝都繼承了這種傳統。
按照傳統習慣,羅馬元老院有權發行各種錢幣,各個行省有權發行銀幣和銅幣,而自治城市只能發行銅幣。按照一般的比值:
1奧里烏斯=25第納里烏斯=50奎納里烏斯=100塞斯特提烏斯=400阿司
與希臘阿提卡制貨幣的兌換一般是:
1塔連特=60米那=6000德拉克瑪=2400塞斯特提烏斯
戰爭雖然不能直接創造財富,但是可以導致大量財富在短時期內轉移。公元前200年之后,羅馬人在接連不斷的征服戰爭中獲勝。西班牙、高盧、希臘等地的大量金銀以戰利品和戰爭賠款的形式涌入帝國,西班牙和馬其頓兩地的銀礦開采也獲得大量白銀。例如,羅馬與安條克之戰獲得戰利品收入2億塞斯特提烏斯,與佩爾修之戰獲得戰利品收入2.1億塞斯特提烏斯。普林尼記載說,羅馬國庫在公元前157年的時候存有17410羅馬磅黃金,22070羅馬磅白銀和6133400塞斯特提烏斯銀幣。公元前49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爆發后進入羅馬,一次就從國庫取出15000羅馬磅黃金、30000羅馬磅白銀和30,000,000塞斯特提烏斯錢幣。羅馬經濟史專家弗蘭克統計過羅馬在公元前200-157年間的財政收入,其中戰爭賠償、擄掠財產、礦產收入(公元前178年以后)和行省什一稅收(截止到公元前167年)合計達到44160萬第納里烏斯,占總收入(61060萬第納里烏斯)的百分之七十二以上。不過羅馬還是經常感到貴金屬的匱乏。西塞羅曾經指出,元老院不論是從前還是他做執政官的時候,都再三莊嚴地宣布過禁止黃金出口。而且一旦發生戰爭,很快就會出現銀根緊縮、貨幣缺少的現象。
羅馬在征服每個地方之后,除少數情況外基本上不取消當地原有的貨幣,只有迦太基是個例外。迦太基于公元前146年被毀滅之后,當地原有的貨幣全部被取消。貨幣種類繁多,新舊貨幣同時流通,兌換起來很麻煩,于是貨幣兌換商大行其道,借不同貨幣之間的差價換取中間利益。他們雖然很富有,但是像高利貸者一樣很受人鄙視。羅馬帝國第一位元首屋大維的祖父就被政敵說成是個貨幣兌換商,掙得是骯臟錢。
羅馬錢幣系統與地中海周圍相互影響。一方面羅馬錢幣體系在制造工藝、圖案設計、貨幣單位方面深受東方希臘化世界的影響;另一方面,羅馬錢幣也對其他民族產生影響,如愷撒時代的北非努米底亞國王朱巴發行過與第納里烏斯等值的銀幣。
羅馬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究竟如何?由于古今物價和金銀價值的不斷變化,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只能從古代材料中了解到大體情況。在波利比烏斯生活的公元2世紀,在旅館住宿一天的食宿費用為半阿司。在共和國最安定的公元前150年,1阿司可以買到5公斗半的斯佩爾特小麥,或2公斗酒,或5.5千克無花果,或2千克橄欖油,或2千克肉。
羅馬的貨幣體系經歷了牛羊實物,銅塊和銅條代幣制,銀-銅混合幣制的漫長發展,最終確立了銀本位制。圖案也從簡單的動物形象發展為眾多的神明、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等,甚至一些貴族婦女的形象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錢幣上。這個過程也是一部羅馬從一個封閉的小村落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宏偉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