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是個科學家,沒有人懷疑。只是這位骨子里是個神學家的科學家,在他同時代的同行中,有個霸氣十足,難容別人成功的毛病。比如牛頓很不爽的就是有個萊布尼茨。萊布尼茨和牛頓分別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開始兩個人都客氣地恭維對方。可一轉身,牛頓滿世界說萊布尼茨抄襲,一直把兩個人的戰斗升級成歐洲科學界的大規模群毆。
萊布尼茨被這沒頭官司折磨怕了,呼吁英國皇家學會做決賽裁判。萊布尼茨大概被氣瘋了,忘了這時牛頓已經是皇家學會會長。牛頓湊合了一個全是自己馬仔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最后宣布,老大牛頓戰勝對手。
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是牛頓同事,可牛頓只當他是自己的小弟,拿走了他多年來費了牛勁的觀測數據。弗拉姆斯蒂德實在受不了牛頓這種高額保護費,終于跟牛頓翻臉。牛頓大丈夫恩怨分明,在論文再版時,很有禮貌地把“弗拉姆斯蒂德對本文亦有貢獻”干脆刪了。
更讓人叫絕的是那位叫胡克的人,被牛頓整得死都不得好死。
胡克是17世紀后半期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他從1662年起直到逝世一直擔任皇家學會實驗管理員。
在理論方面,胡克在光學和力學領域創下了多個“第一”:他是第一個意識到光是由光波組成的物理學家,是早期探索萬有引力的科學家之一,并發現了讓其留名的彈性定律;也是第一個通過觀測木星上的紅斑移動,發現木星星體自轉的人;而現在已經為人們耳熟能詳的“細胞”一詞,據稱就是由胡克最先使用的,因為他也是第一個通過顯微鏡來研究植物細胞的人。
在科學研究界有句老話:理論加技術,誰也擋不住。有著豐富學識的胡克,動手能力極強。他親手發明和制造的儀器,如復式顯微鏡、格雷高利望遠鏡、發條擺輪、輪形氣壓表等,在當時都是性能最為優良的。在他給著名科學家波義耳當助手的時候,波義耳所用的幾乎所有科學儀器都是胡克制造或設計AfdwURr3C2ZcdhI9bPW/WQ==的。
胡克是一個全才式的人物,他以驚人的動手技巧和創造能力對當時的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氣象學、鐘表和機械、生理學等學科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因此被譽為“英國的達芬奇”。可以說,多才多藝的胡克是科學史上最被低估的科學家之一,在之后三百多年的時間里,胡克之所以逐漸變得默默無聞,多半是和他留下來的書面成果太少有關,當然,還有一個被世人遺忘的深層原因——這是由胡克本人的性格悲劇造成的。
胡克脾氣暴躁,他的好斗性格和其學術成就在當時一樣有名。
出于種種原因,胡克和當時很多人交惡,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惠更斯和牛頓。
胡克甚至連一幅畫像也沒留下來,據稱是牛頓利用職權毀棄了胡克的遺物,作為最后的報復。
萬有引力定律作為經典的三大定律之一,早已被牢牢地歸在牛頓名下,幾乎被每本教科書廣泛引用。但有些“疑古”的科學史家卻毫不信邪,他們始終認為引力定律就是胡克的發現。
其實,關于這個物理學上最重要發現的歸屬權問題并非濫觴于今世,早在胡克和牛頓都在世的時候,這兩位心胸都不怎么寬廣的大師,就為這個名分“針尖對麥芒式”地爭斗,鬧得不可開交了。
胡克在力學和行星運動方面花過許多心血,早在1661年,雖然沒有和任何蘋果有過親密接觸,胡克還是憑借在科學上敏銳的洞察力,覺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體的重力有著某種的本質聯系。1662年和1666年,他曾分別在山頂上和礦井下用測定擺槌周期的方法做實驗,試圖找出物體的重量隨離地心距離而變化的關系。
1674年胡克根據修正的慣性原理,提出了行星運動的理論。在發表的《試證地球的運動》中,他詳細闡述了研究行星運動理論的成果。
1679年,胡克找到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1680年1月6日寄給牛頓的信中,胡克講到了引力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概念,但是當時他在信中說得比較模糊,并未將這一理論加以量化。
事實上,看到胡克這一信件的時候,牛頓在引力方面也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他只是沒有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罷了——雖然他當時把引力看做是不隨距離而變化的常量,行星運動是在向心力和離心力這兩個平衡力同時作用下進行的。胡克與牛頓的這次通信在科學史上是極為重要的一節。牛頓后來雖然從不肯承認從胡克那里得到了一些啟發,但明察秋毫的科學史家則認為胡克的信件給了牛頓關鍵性的幫助。
但是,胡克直言不諱地糾正了牛頓的錯誤,自認為勝出一籌的他在得意之下還把牛頓的錯誤在皇家學會大肆宣揚,而這有些過火的行為令牛頓十分惱怒,他認定胡克此舉是存心炫耀,并有意讓他在大庭廣眾下出丑。1684年,胡克和牛頓之間的科學“戰爭”再次升級,他們分別試圖證明平方反比的引力導致橢圓軌道(即ISL定律)。他們爭相宣布了自己的勝利:胡克驕傲地宣稱他證明了這一點,但未拿出結果,還說要等別人的努力都失敗后才肯把自己的證明公布出來,人們習慣性地認為這可能是“大話王”的又一次表演。牛頓也說他早就證明過這個定律,雖然當下同樣沒拿出任何證據,可幾個月后,牛頓發表了著名的《論運動》,這成為后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前奏。1686年,牛頓完成扛鼎之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并于4月把原稿交給皇家學會。他在書中公布了萬有引力定律,因此在和胡克的“口水戰”中贏得了壓倒性勝利。雖然由于經費問題以及牛頓和胡克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發明權的爭執,皇家學會未能安排該書付印。但牛頓的朋友哈雷深知該書的價值,于是決定出錢替牛頓出版這一巨著。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后,直拗的胡克還是要求牛頓承認,是他優先發現平方反比定律的,起碼要在書的前言里將他對牛頓啟發的“功績”提及一下。由于沒有得到牛頓的有效回應,胡克在1693年的皇家學會會議上再次正式提出他發現萬有引力的優先權。面對胡克如此接二連三“不識相”的行為,牛頓暴跳如雷,他一直認為萬有引力完全是個人的發現,所以一氣之下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大部分涉及對胡克的引用都通通刪掉,剩下少數實在無法避免的,用詞也從“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變成不顧基本禮儀的“胡克”兩字。
得益于《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在牛頓強大話語霸權的壓力下,可憐的胡克至死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1703年3月3日,胡克在落寞中去世。在他死后不久,由于在科學上的成就卓著,聲名顯赫的牛頓登上了英國皇家學會主席寶座,這也導致了胡克在后來的科學史上更沒有可能得到應有的地位和承認。因為隨后,或許是出于大權在握的原因,英國皇家學會中的胡克實驗室和胡克圖書館都先后被解散,胡克的所有研究成果、研究資料和實驗器材也被分散或者被銷毀。沒多久,這些屬于胡克的成果就全都消失在歷史深處了。胡克死后甚至連一幅畫像也沒有留下來,據說是因為他長得“太丑了”,但也有學者言之鑿鑿地聲稱,正是精通權術的牛頓利用職權有意毀棄了他的“敵人”胡克的遺物,作為對他最后的報復。
(安在心薦自《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