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之夢難實現
今年4月23日,春雨,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2號宿舍樓501房間,孫海平在抽煙。這個20平方米的房間里到處都散發著田徑的味道:支撐蚊帳的竿子是4根折斷的跳高用橫竿(同屋的助理教練盛越銘,用的蚊帳竿甚至是支舊標槍);陽臺、兩個書架、寫字臺下面,到處堆積著體育方面的書和資料。
16歲進入田徑隊的孫海平,身高1.83米,爆發力驚人,訓練也很努力。那時,他開始有了成為“全國冠軍”的野心。但從1971年到1978年的7年,他的成績始終停滯不前。他幾乎忘記了曾經的最好成績,“好像是14秒75,華東地區第三名”。
他如此總結運動員經歷:缺少科學的訓練方法,量變到質變原理不適用于競技體育。那么,出路在哪里?
執教生涯的拐點
1995年,孫海平第一次走出國門,率領兩名小隊員參加最重大的賽事——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徑錦標賽。在國人為“東方神鹿”王軍霞在萬米賽道上的表現狂歡的時候,他卻偷偷地用攝像機錄下了兩種現象:
一、他專門拍攝了部分優秀黑人運動員腿部的靜態結構圖,發現他們的臀部高高翹起,而且腿部形態極為相似,都呈“倒胡蘿卜”狀。他相信,這種體形不是天生的,這種強大的爆發力是通過后天訓練而成的。二、他專門拍攝了部分優秀黑人運動員賽前準備活動。結果發現:他們訓練中過欄的頻率比比賽中還要快。
回國后,孫海平將兩種現象發表在《田徑指南》雜志上,這是他早期理論體系的形成,也是他執教生涯第一個拐點。
第二個拐點發生在1999年,他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體育系進修。一個多月時間內,他感覺自己的執教理念升華了。在回國之后,他開始嘗試包括運動生理學在內的多因素綜合訓練手段。他還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找實驗品,將他培養成世界冠軍。
雨中等候小劉翔
多少年后,劉翔和父親劉學根還經常憶起1998年11月里那個大雨滂沱的午后,當16歲的劉翔和父親如約出現在華山醫院門口時,卻發現早已等候在那的孫海平渾身濕透,“爸爸,他的傘是破的。”眼尖的劉翔小聲跟爸爸說。
劉學根無語,但他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就在孫海平履行了承諾,幫劉翔治好了腿傷之后,劉學根不顧夫人、父親和所有親戚的勸阻,毅然將已經離開體校近一年的劉翔送到了孫海平的隊中。
此后,除了每天如例行公事般地在早晨7點半和中午午休后敲門叫劉翔起床,孫海平偶爾還給劉翔搞點“特殊化”。備戰九運會期間,隊員們房間里的電視全被撤走。在與劉學根商量之后,孫海平留下了劉翔屋里的那臺12寸小彩電,還特意給他拉了根閉路電視線。
弟子棄教練而去
2007年2月28日,孫海平出席了一個特殊的飯局,宴請他的是陳雁浩。這是2000年雙方分手后第一次聚首。四目相對,心情依舊復雜。顯然,7年前的一幕依舊困擾著他們。對于自己親自從上海市體校挑選出來的這名弟子,孫海平一直對他期望頗高。不過,由于在1988年和國內三十多名教練一起以專家的身份援教也門,孫海平到1993年才開始指導陳雁浩。那時陳雁浩已是七運會冠軍。
1997年備戰八運會前,孫海平和另一名教練梁仕強帶隊在莫斯科集訓。為更好地貫徹訓練意圖,他找了個借口,私下跟領導提出單獨帶陳雁浩回國訓練。回到上海兩個月,他將新方法運用到陳雁浩身上,隨后的亞洲田徑錦標賽上,陳雁浩跑出了13秒39。而在之前,他的成績都在13秒50左右。
但就在一切按部就班運行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2000年底,孫海平率領隊員們備戰2001年九運會,陳雁浩向田徑隊領導提出了離開孫海平,同時要求曾經帶過他、退休后返聘到上海隊的前國家隊教練梁仕強輔導他。幾天后,申請報告被批準。隨后,孫海平手下的隊伍被一分為二:談春華(400米欄冠軍)、曹靖(110米欄第二)和劉翔留下,陳雁浩、張峰(110米欄第三)由梁仕強指導。
孫海平一直不明白弟子和他“決裂”的真正原因,但他還是隱約聽到了一些說法,而其中之一便是陳雁浩后來承認的事件導火索。九運會前,孫海平申請由陳雁浩作自己的助理教練,并且獲得了批準。但鑒于陳雁潔當時還要參賽,忙得不可開交的孫海平將老隊友盛越銘找來臨時幫忙。這一舉動讓陳雁浩產生了誤會,他感到師父沒有履行承諾。
新老弟子的較量
2001年,在陳雁浩離開一年后,孫海平終于等來了機會。新弟子劉翔和老弟子陳雁浩將要在九運會110米欄決賽上交手。
九運會前10個月,孫海平帶著談春華、曹靖和劉翔光著膀子苦練,而陳雁浩也在跑道上飛奔。兩個組都在有意避開同時、同場地訓練,緊張的氛圍無處不在。
那時每周四下午,其他弟子休息,孫海平都要單獨給劉翔加練,而且使用的新方法也越來越多。
11月19日,決賽終于來臨,18歲的劉翔以0秒06的優勢擊敗了陳雁浩。他奪冠的成績是13秒36,新的“亞洲欄王”誕生了。另外,曹靖第五,離開的張峰排在了他后面;談春華400米欄第一。
從2000年的13秒8到2001年的13秒3,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提高0秒5多,劉翔在孫海平的調教下創造了奇跡。接著,2002年,13秒12,打破世界青年紀錄;2004年奧運會,12秒91奪冠,平世界紀錄;2006年7月,瑞士洛桑田徑大獎賽,創造新的世界紀錄——12秒88。
拿獎金獎勵隊員
2004年奧運會之后的一次活動中,一家美國公司的CEO希望給劉翔牽線去美國訓練,劉翔指著身邊的孫海平說:“我最好的教練就是他!”這已經是他第二次拒絕外國人的邀請了。
同樣是雅典奧運會后,孫海平接到了無數廣告商的電話。他和田管中心一起為劉翔制定了接廣告的標準,因為電視拍攝會影響訓練。而在酬勞分配上,他們也遵照既定原則,劉翔占一半以上,其他則在田管中心、上海田徑隊和孫海平間按比例分成。
雅典奧運會之前,每次劉翔拿了比賽獎金和師父一分為二時,孫海平都會再從自己這部分中抽取一些給弟子,作為對他的獎勵。對待其他幾個徒弟,他也是這樣做的。
放棄愛好和家庭
孫海平決定2008年之后,結束“空中飛人生活”,因為他最害怕的就是坐飛機,每次起落,耳鳴加上鼻子堵塞,幾乎窒息。盡管已經做了5次鼻息肉手術,他還是會時常感到呼吸不暢。前一陣他還被查出“心臟早搏”,但更全面的檢查只能推到2008年奧運后之后。他太忙了。2004年奧運會之后,除了做教練,他還是劉翔的新聞發言人、經紀人、司機,甚至偶爾客串保安。
他非常懷念2004年以前的日子,除了訓練,還能在閑暇時間聽聽輕音樂,上網下下棋,和幾個老友打打橋牌。而現在,所有愛好都無暇顧及,“只剩下抽煙了。”另外,他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九運會奪冠后,劉翔曾不無得意地跟父親說:“師父找到我是他的福氣!”回答他的是父親的一記巴掌。“你最多就是流點汗水,而師父動了多少腦筋,花了多少心血?”那之后,劉翔再也沒有驕傲自滿的表示。
孫海平希望越低調越好,至今他都沒把劉翔和自己當成明星。“2008年奧運會爭取讓劉翔再拿個冠軍,其他事越少越好。”孫海平說。
(夏藍薦自《讀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