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常有這樣一個年輕人的身影:騎著自行車,背著寫有“感恩中國”字樣的攝影包,用一部舊的數碼照相機,拍攝街道上的流浪者、乞討者,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就是“感恩中國”網站的站長——張仁杰,一個23歲的普通男孩。
自2005年7月“感恩中國”網站創建以來,張仁杰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憑借個人力量,以通過網絡媒體呼吁的方式,共救助了180多名各類病殘流浪乞討人員,其中,送20多人進入救助站,幫助十多位老人回到家,為八個重度殘疾的孩子完成了手術。
(一)
1984年,張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張仁杰的母親心地善良,收養了不少被遺棄的孩子。這些孩子分流了母親對張仁杰的關心和愛護,讓年幼的張仁杰十分不滿。
張仁杰初三那年,張家為給一個收養來的叫張仁梅的孩子治療肺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家里一貧如洗。一天,母親抱著張仁梅剛回到家里,張仁杰就氣憤地對母親說,如果再不交學費老師就不許上學。他大喊道:“下學期就畢業了,你們從來就沒按時給過我學費,家里的錢全拿去給‘飯花子’進城住醫院享福了!”張仁杰還沒說完,母親一個巴掌就抽到了他臉上。
張仁杰賭氣出走,到了鄰縣的一個親戚家。在那里借住的十多天里,他產生了去外面闖一闖的想法,并求親戚捎話給母親。最后,張仁杰從安徽老家來到了河南,靠給城里一些小店幫工維持溫飽,時不時還需要好心人的幫助。生活的艱難讓張仁杰漸漸理解了母親的做法。
2001年,18歲的張仁杰在鄭州一條街上做送水工。住在這條街上的一個叫姜濤的老人覺得張仁杰腦子聰明,身體素質也好。于是在和張仁杰悉了之后,他詢問張仁杰愿不愿意去學習武術,自己可以出錢資助他去武術學校。
重返學校是張仁杰曾不敢奢望的夢想,于是他千恩萬謝地接受了姜老的好意,進了嵩山一家武術學校。
2003年,從武術學校畢業的張仁杰只身來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練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
(二)
張仁杰所租住的城鄉結合部是窮人聚集地,他經常在上下班的時候看到一些衣衫襤褸、骯臟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
張仁杰開始了他的感恩之舉,或者給饑寒交迫的jUV2rNFpXeMwHJ5EsL46sA==老人買幾個熱騰騰的包子,或者給流落街頭的孩子買幾袋餅干。他覺得,這是自己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最好方式。
今年13歲的王雪萍是安徽省靈璧縣人,從小就是先天性殘疾,父親早亡,母親受不了貧困跟人跑了。聽說北京的醫院可以治好雪萍的病,現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71歲的大伯王九靈帶著她,徒步五個月從安徽趕到北京。可是,高達20萬元的手術費讓他們根本無力承擔。為了籌集治療費,他們只好沿街乞討。
剛看到王雪萍的第一眼,張仁杰震驚了,她的兩只手像海豚的鰭一樣翻在背后,兩條腿也因畸形無法站立,坐在一個安裝了四個滑輪的木板上。
為了幫助小雪萍,張仁杰注冊了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貼在了首頁,再配以多幅真實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沒想到竟引起了多方關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為小雪萍提供了六萬元的手術費用。隨后,小雪萍在北京東直門醫院順利地完成了腳部矯正手術。
2005年7月,張仁杰辭掉了健身房教練的工作,決定把救助流浪者作為自己的人生事業。同時,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網站,命名為“感恩中國”。
(三)
為了辦好“感恩中國”,張仁杰每天睡眠時間都只有四個小時左右,天不亮就東奔西走到處搜尋需要幫助的人。五道口地鐵站橋后的偏墻、西客站外的角落、東直門的幾個地下通道等,都是張仁杰常常“光臨”的地方。
2005年秋天,張仁杰認識了來自河南省民權縣林七鄉下廟楊丹一家。當時楊丹只有七歲,父母親為治療楊丹的先天性心臟病,帶著她與妹妹來到了北京。由于家里沒錢,楊丹的父母只能靠撿拾廢品和乞討這種方式攢錢。
張仁杰救助弱勢人群的流程大體是這樣:遇見自己發現或者主動求助的人,先跟著觀察幾天,偷偷拍攝很多生活照片,以確定不是騙子。確定之后,他就整理出照片發到“感恩中國”網站上,吸引更多的人來資助。在觀察楊丹一家人的過程中,楊丹對經常幫助他們一家人的張仁杰抱有很大的希望,常常說“張叔叔會來救我的”,這讓張仁杰自覺肩負了一種責任。
張仁杰為了楊丹東奔西走,一天要跑數個慈善機構講述情況,申請救助資金。天氣漸冷,楊丹的身體越來越差,她的父母只好先帶她回老家過冬。在楊丹回老家的日子里,張仁杰沒有停止奔走,歷經艱辛后終于找到一家慈善機構同意接收楊丹。2005年12月23日,興奮的張仁杰撥通了楊丹姥爺家的電話,通知楊丹來北京動手術。但電話那邊卻傳來嗚咽聲,“楊丹昨天晚上心臟病發作,已經死了。直到最后一刻,她嘴里還念著‘張叔叔一定會來救我’呢……”
楊丹成為張仁杰心底的傷口,很長時間不敢碰觸。
2006年12月初,張仁杰全力救助一個叫陳中文的安徽農民,但一直為找不到合適的腎源而焦灼萬分。陳中文的一個弟妹了解情況后連夜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準備捐出自己的腎。在北京東直門醫院的病房,正在安慰陳中文的她巧遇前來探望的張仁杰,兩人越發覺得對方眼熟。直到最后,張仁杰才驚訝地發現,面前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母親曾收養過的張仁梅。
在和張仁杰的談話中,張仁梅透露,義母多年的無私撫育讓她懂得,只有幫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沒想到弟弟竟然比自己做得更多、更徹底。看著如今已為人婦的姐姐也踏著母親當年的步伐,張仁杰再次感受到母親的偉大。
如今的張仁杰面對各種迎面撲來的獎項顯得異常平靜,他說,自己往往只是起到一個中介的作用,而那些背后默默幫助他人的人,更讓人欽佩。
(王厚彬薦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