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體極恐怖,死得太離奇
2002年8月初,美國洛杉磯市的克曼羅海洋火山考察研究組組成了一行3人的考察隊。隊長是女研究員莫萊。隊員為兩兄弟,弟弟賴欽·達羅克姆和哥哥奇爾頓·達羅克姆。
考察隊考察的對象是茨基火山與茨基湖,它們位于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所屬的納馬比克島。茨基火山非常奇特。雖然它內部巖漿活動已經持續數百年,山口還經常冒出白煙,可是一直沒有噴發,成為世界海洋火山研究界的一個謎。茨基湖位于火山口內,系奇特的火山湖。據說,湖中有時會冒出不可捉摸的魔鬼,殺人不見血。
8月19日,考察隊來到了茨基山下。奇爾頓的任務是考察茨基湖。他想測量湖深,卻發現聲納儀由于電池受潮,無法用了。他笑笑說:“正好可以試一試我‘耳測'的水平。過一會兒,如果我往水里拋下一塊大石頭,根據回聲就能測量水深。”說完,他上岸,取來一塊大石頭,放到艇上。
賴欽與莫萊又爬上火山口,考察坡外情況。過了一會兒,賴欽獨自上山口張望,發現艇已靠湖,哥哥倒在岸邊。賴欽立即下坡。突然,他感到胸悶,心跳也驟然加快。同時,腳像灌滿了鉛一樣,怎么也挪不動了。他好生奇怪,幾秒鐘前,還是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這樣?他想叫莫萊相助,可是怎么也喊不出聲音。接著他覺得心快要跳出胸口,胸口卻憋得死一樣難受,旋即眼前發黑,幾乎要昏死過去。然而,一陣涼風吹來,他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真是活見鬼!
他來到哥哥跟前,驚呆了。只見他死死睜大眼睛,一眨不眨;嘴巴竭力張大,舌頭長長伸出,令人不寒而栗。賴欽摸摸哥哥的胸口,心跳早已停止了,身體已經僵硬。
警員們將尸體運到了當地警察局尸檢中心。法醫認定奇爾頓系窒息而死。可是在死者的脖子上,既沒有被掐的痕跡,更沒有勒索的印記。莫萊與賴欽面面相覷:奇爾頓之死太離奇了!
無頭案件,奇之又奇
警長說:“20多年來,在這個湖邊或者湖面的船上,曾發生過30多例無頭案件。近年來,我研究了所有案情,發現它們都發生在無風的時候。其中65%的案例的共同點是先向水下拋重物,接著拋物者窒息而死。因而茨基湖有‘殺人湖’的惡稱。令人不解的是:火山口底部有人窒息的同時,在十幾米,甚至幾米高的山口內坡上的人,卻毫無異常。更奇的是,約35%的人昏死后風一吹,就自動醒了。更讓人不解的是,還有許多不信邪的人向湖中大膽拋重物,甚至連續拋重物,卻安然無恙。我們費盡心機,還是無法弄清其中的秘密。”
由于死因不明,當地警方將這一事件,列為意外猝死。
賴欽傷心欲絕:“不能讓哥哥死得不明不白。我一定要查出‘兇手’!”他在心中說。兩周后,賴欽對這一事件的全過程,特別是警長的話作了仔細回顧。他覺得,哥哥很可能是吸入毒氣中毒致死。他認定:“要揭開謎底,只有潛到湖底探查。”
2002年9月24日,賴欽將決定告訴了莫萊,莫萊決定陪同前往。
種種解釋,均遭否定
2002年10月2日他倆來到了湖邊。賴欽背上氧氣瓶,在莫萊的幫助下,他身上捆上繩,繩的一頭由莫萊在岸邊拉著。
下水后,隨著深度的增加,他覺得胸口壓力越來越大,突然,他覺得水溫一下子大大升高,一看溫度表,升高了約10℃!湖底終于到了。湖底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洞口。每個洞口都冒出一串串水泡。這時,他覺得手腳發抖,腦袋的血管快要爆開了,可是,他還是盡全力控制住手,用帶來的容器盛了滿滿一瓶水樣。擰好瓶蓋后,他一下子失去了知覺……
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躺在岸邊,手里還緊緊握著水瓶。
回到研究所后,兩人邀請科研委員會主任佩德爾作為證人,一同來到了氣體測量室。測驗員在密封罐里一打開水瓶,水樣立即大量冒水泡。經化驗,冒出的氣體為二氧化碳,他們都知道,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只要達到10%,就能致人于死地。
“殺人湖的秘密找到了!”賴欽情不自禁叫了起來。然而佩德爾卻冷靜地問:“湖底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洞,洞口為什么會冒出這么多的二氧化碳?湖水為什么突然變熱?”賴欽一時語塞。
翌日,佩德爾要求看了他們提供的茨基湖“全景俯視”的照片后,說:“權威性數據表明,一座火山內部活動排出的二氧化碳數量很少,根本不足以在這樣空曠的地方致人死亡。昨天,我就有疑問,可手頭沒有數據,所以沒有表態。”
賴欽不得不承認,佩德爾確實思路嚴謹,學識淵博。他將自己潛湖的全過程,像過電影一樣回憶了好幾遍。忽然,他想起來了,雖然在湖底看到許多水泡,可是在湖水的上層,卻并沒有看見多少水泡。這太奇怪了,因為按照自然規律,水泡肯定要冒出水面。他決定再次下水探索,莫萊再次陪同。
2002年10月11日,他們又千里迢迢,來到茨基湖邊。賴欽套上性能更好的“淺潛裝置”。一邊下潛,一邊注意周圍動靜。大約下潛到12米深處,還沒有發現多少水泡,可是再下潛約1米,突然發現大量水泡,奇怪!
他再細看,發現所有的水泡在離湖底約3米處,都不再上冒。好像上面有一層厚玻璃將水泡擋住了。他取了“隔離層”的水樣與沉積物。
成功破譯全部奧秘
回來后,他們又請佩德爾到場,對水樣進行檢測。結果表明,水樣中有大量其他湖泊中罕見的有機物。
他們制作了一個模型:一個透明的大圓桶,桶底鋪上一些“湖泥”與石頭,與那里的湖底構造相似,在這“湖底”上面再鋪上帶來的沉積物。“湖底”下面安排幾個“水洞”,水洞連著管道。
實驗開始時,管道壓出了加熱的二氧化碳,這時,水泡大量涌出,水面翻騰,水也逐漸變熱,水溫升到了預定的比常溫高15℃后,壓出二氧化碳不再升溫,水溫保持穩定。
一個月后,賴欽發現“湖底”冒出的水泡在離“湖底”約20厘米處受到阻擋,大量聚集。他欣喜不已,立即取出這一層面的水樣。化驗表明,水的比重增大,密度加大。進一步化驗表明,有機物的分子大量溶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
賴欽得出這樣的結論,由于加熱的二氧化碳的大量噴涌,促使這些特殊有機物溶化于水,又將它們托起,達到一種平衡后,形成了一層比上層重的水層。隨著這層水的漸漸增厚,密度慢慢加大,最終它像一層無形的“棉被”蓋住了水泡。
賴欽興奮不已,接著進行關鍵的“投石”試驗。他在水面上小心翼翼地放下一塊小石頭。
在石頭穿過“隔離層”的一瞬間,大量的水泡從被打破的“隔離層”缺口處鉆出。水面二氧化碳的濃度驟增。水泡冒了一陣后,由于對“隔離層”向上的壓力明顯減輕,水泡仍然停留在“隔離層”下面,破洞已經自動“修復”了。
“拋石殺人的原因找到了!”
接著,他又向“湖中”扔石頭,可是這時“隔離層”雖然被擊破,但由于它下方的托力不足,所以漏洞很快就自動合攏,水泡并沒上冒多少。“連續拋石不殺人”的秘密也找到了!
接著,他又開始耐心等待,不再投石,2個月后,大量積累的水泡終于沖破“隔離層”最薄弱的一處,再次涌上,更神秘的“不拋石也殺人”奧秘也揭開了!
(孔偉薦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