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對于我,像一場劫難。
13歲時,我第一次體味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的雙耳開始無休止的巨痛,我患上了耳道炎。我可能會失去很多:失去接受父母愛的表達,失去喜歡的語文課和歷史課,失去整個有聲的世界……命運在幾天后出現了可喜的變化,耳聾的幽靈放過了我,有聲的世界并沒有排斥我。
高爾基說:“我從16歲開始,就是作為別人的聽者活著的。”呵呵,我比您還早三年呢!
感謝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創造出這個雖不完美卻很完整的世界。在眾神中我最崇敬的便是音樂之神繆斯,據說英文Music—詞來源于此,她沒有宙斯強大的力量,也沒有維納斯神秘的美貌。然而倘若你問我這世上最美妙的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聲音。
我固執地認為,人性里有著更高一層對聲音的感悟能力。聲音是被知音者享受的,人生許多的風光離不開聲音:哪怕賴在床上緊閉了眼,熙熙攘攘的市井聲也可以讓你勾勒出一幅《清明上河圖》;如果在漫漫長夜里聽到了久違的電話鈴聲,那就更多了幾許憧憬幾許企盼。在林語堂的耳朵里,敲門聲、掃地聲、咳嗽聲、野鴨叫聲、杯盤碗盞聲都是音樂會的協奏曲,哪怕是“遠遠的馬蹄‘得得’聲”,他享受的愉快“更勝于勃拉姆斯交響曲”。
也許,就像《音樂天堂》廣告詞里說的那樣:“熱愛音樂是一種動人的生活方式……音樂是聲音的理論化、藝術化、神圣化,是通用于各國的語言,像天上的浮云,空靈清澈,無國界地漫游?!?br/> 當我們還是一個粉色的小嬰兒時,當我們還不會用眼睛來辨別事物時,我們已經可以靠聆聽來感知奇異的世界了。細心的母親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在莫扎特的小夜曲中入睡,有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樂對開發兒童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父母讓孩子學習樂器,似乎這樣就能讓孩子擁有高雅的情趣和圣潔的靈魂。和一些學鋼琴的朋友閑聊時,常聽她們說:“學琴能給我修長的手指和溫柔的性情。”而我總會補上一句:“它還給了我們一雙充滿靈性的耳朵?!?br/> 我喜歡看電視上的辯論賽,為選手們出眾的口才叫絕的同時,我發現最好的辯手往往也是最好的聽眾。專注的傾聽,實質上是在積蓄爆發的力量,一次強有力的辯論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對方觀點的基礎上的。“聽”和“說”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如果說“說”是河流一瀉千里的動人氣魄,那么“聽”則是山岳巋然不動的傲人風姿,兩者相輔相成,才是一片大好河山。
聲音里包含了巨大的能量。傳遞,接受,感染,由此拉扯出千絲萬縷的故事,各種各樣的情操?!顿Y治通鑒》有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老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個氣勢恢宏的時代,唐太宗和“諫臣”魏征的故事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這似乎不僅僅是屬于國君的氣度,我們這些普通百姓,是不是也該有一些“兼聽”的胸懷呢?
聽不僅是一種生理功能,更是一種情感需求。從兒時的悄悄話,到老時在夕陽下的促膝長談,聽,生長在人生的溫床上:至高無上的親情,無話不說的友情,相濡以沫的愛情。
世界是不能沒有詩人的,詩人是大地永遠的歌者。翻開《詩經》,你會聽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鹿鳴呦呦。海涅說:“優美悅耳的樂音,回響在我的心房……你要是見著一朵玫瑰,請對她講,我問候她?!毖┤R則向云雀引吭高歌:“只要把你熟知的歡欣教我一半與我歌唱,從我的唇邊就會流出一種和諧的狂熱,那世人就將聽我,就像我聽你一樣?!蔽易钕矏鄣奶└隊栆驳驼Z道:“海里的游魚是靜默的,陸上的走獸是喧鬧的,空中的飛鳥是鳴囀的。但,大海的靜默,陸地的喧鬧,天空的音樂,人都兼而有之?!?br/> 我時常回味一位長者的教訓:“當你在聽別人說話時,請看著他們的眼睛?!闭嬲\,讓眼睛成為心靈的窗戶,讓耳朵成為靈魂的通道。
在13歲那年夏天快結束的時候,每天夜里聽著窗外的蟬鳴,我都會幸福地流淚。因為那場劫難,我學會了感激,學會了珍惜,學會了真誠地聽。
聽,你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