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國傳媒大學,也就是改名前的 北京廣播學院,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果恰好你關注媒體動態、喜歡廣播電視,或者想成為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或導演,那么這所學校一定是你心目中的“哈佛”或者“牛津”。的確,在廣播電視迅猛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成為“傳媒人”。每年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來到了北京,來到了傳媒大學,為了各自的理想邁出了奮斗的第一步。
解讀“廣院”
以前,人們總是愛把北京廣播學院稱為“北廣”,如今為了體現綜合性藝術院校的性質,“北廣”已經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但是所有在這生活過學習過的學子們,仍然親切地稱它為“廣院”。
電影和電視是一種群體藝術,拍攝影視劇或制作電視欄目,都需要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廣院學生因此都格外團結。在這里,有一個延續至今的優良傳統,無論以前是否認識,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所有年長的和已經畢業的校友為“師哥師姐”,而無論在學校里還是在工作崗位上,師哥師姐們也都耐心地為師弟師妹們傳道解惑。
廣院有“兩寶”聲名遠播,一個是“水煮魚”,另一個就是“核桃林”。北京人愛吃辣,又香又辣的水煮魚幾乎是逢席必點的一道佳肴,而據說全北京做得最好的莫過于廣院的“水煮魚餐廳”了。連歌手黃蓉也在她的專輯里懷念了一把母校最經典的“水煮魚”。除此之外,廣院被人熟知的還有“核桃林”。這本是在學校教學樓前的一處小花園,現在“核桃林”和學校中的那些“小白楊”一起,都成了廣院的標志。廣院著名的校園BBS還以“核桃林”命名,那里已經成為所有校友分享校園生活和交流信息的平臺。
與電影有約
我讀的專業是電影學的影視制片方向,我們的學院叫影視藝術學院,下設導演表演系、攝影系、美術系、文藝系、廣播電視文學系、音樂系和錄音系等七個系,專業涵蓋了廣播影視節目創作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由于電影專業的特殊性,我們的老師也就顯得有點特殊。他們除了日常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如果有很長一段時間你找不著某幾位老師,那么此時的他們一定成了導演、攝影等其他身份的人了,冷不防哪天你就能夠在電視上,或者各類頒獎典禮上看到他們的身影。這些看似普通的老師,特殊的藝術創作成就總讓他們顯得那么名聲顯赫:副院長周涌是電視劇《男才女貌》的編劇,攝影老師梁明去年憑借《兩個人的芭蕾》捧得了金雞獎,韓國老師李教旭是電視劇《北京,我的愛》的導演,表演課老師趙寧宇去年還主演了電視劇《京華煙云》……除了系統地學習電影電視史和相關的創作理論之外,我們還能夠深入了解最新的影視文化動態,把握影視產業化的進程。當然,和每個廣院學子一樣,讓我們收獲最大感觸最深的,還是學生短片的創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值得我們永遠回味。
導演、演員一身兼
如果哪天你來到廣院,一定會時不時地看到同學們背著攝像機、拿著三腳架、遮光板,或者在拍短片,或者在做采訪,或者在錄主持口播,這些都已經成為廣院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記得我曾經寫過一篇叫《做“老徐”不容易》的博客,引發了許多非電影專業同學的好奇。老徐是誰——新浪博客盟主徐靜蕾也。以前總是通過這位知性才女的博客分享她當導演的心得,直到自己也做了導演,才明白做女導演的E5Yfo0j3WHjeWzyXdZ0iVKwH0S7QSMgnHLAJibUasQQ=個中滋味。
我導演的處女片叫做《圍巾》,講述的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子依靠城里的一個姐姐的資助上了大學。姐姐送給她一塊圍巾,她一直當寶貝一樣收藏著。這個女生勤工儉學積攢了6000元錢想還給那位姐姐,但是就在她興奮地拿著錢去找姐姐時,一場車禍卻意外奪去了她的生命……雖然只是一個5分鐘的短片,但是創作劇本我熬了兩個通宵,拍片子用了兩個星期。因為是第一次當導演,所以很多東西把握不好,如演員的情緒、對白等,還有劇本的修改,后期的剪輯,都要我一個人去做,真的太辛苦了。印象最深的是拍攝女主角撞車的戲,女主角怎么“撞”都“撞”不出那種真實的感覺,一個鏡頭NG(重拍)了17次,我簡直要發瘋了。眼看實在不行,我只好親自上陣,穿了女主角的戲服當她的“替身”。幸好只是拍攝側面,我閉上眼睛一個箭步就往車頭撞去……雖然屁股很疼,但這個鏡頭總算過了。
除了做導演,我還經常上別人的戲做演員,有一次出演的角色還相當有挑戰性。這是一部戲中戲的短片,改編自法斯賓德的電影《佩特拉的苦淚》,片名叫《愛比死更冷酷》。我扮演的角色是一個與劇中女導演和生活中男導演都有曖昧感情的女人,最后慘死在同樣深愛著女導演的另一個女人的槍口之下。不過估計最后剪出來的效果很可能會成為搞笑劇了。因為這個片子人物情節過于復雜,5分鐘內實在無法交代清楚。雖然《斷背山》紅透全球,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李安的功底的。
導演創作的磨煉,使我這個跨專業的電影學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影視創作的魅力和光環背后的艱辛。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磨煉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夠離美好的夢想越來越近。
愛電影,愛廣院。在光與影的世界中我體會到了接近夢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