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幾年前一個冬日的清晨,我早早來到城隍廟蘸寶樓前的地攤上,各種各樣的舊工藝品擺放在攤著一張張舊報紙的攤位上,我匆匆淵覽一番后剛想走,“先生,我這兩塊花板你看看。”我回首望去,只見一對操著江蘇海門口音的中年夫妻在凜冽的寒風中輕輕地說。
地上幢齊地排列著幾塊品相完好的花板,一一看來,其中一塊長方形的花板吸引了我的視線,蹲下身子仔細一瞧,是表現“狀元及第”畫面的,正好朋友的兒子要考大學,買下來送他一塊,既是祝福,也是鼓勵。
從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到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我國的科舉考試制度歷經了1282年,因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狀元及第”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題材。那么,為什么考試第一名叫“狀元”呢?原來,唐朝時凡參加考試的士子,應試前往上進送“投狀”,即類似我們今日考試報名時填寫的個人資料,考試結束后,考官將得分最高的考卷放在最前面,叫做“狀頭”,又日“狀元”。而“及第”之說乃是科舉考試列榜甲乙次第之分。所以,凡考中狀元者,都稱為:狀元及第,明清時期,“狀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祿,舊時大戶人家在建造房子時,喜歡在家里裝上這么一塊寓意深刻又表達美好愿望的花板,一旦家人有高中狀元者自然是喜不自禁而贊美這塊化板掛得好。于是,代代相傳,“狀元及第”成了讀書人家的美好追求。
我購買的這塊狀元及第花板長120厘米,高12.6厘米,上面從右至左排列有十一個人物:有一個騎馬的官和一個撐傘的小童。有四個扛牌和兩個敲鑼的吏。還有在門口迎接報喜的家人。后面還有兩個羨慕地望著人家喜氣洋洋場面的鄰居。整個畫面洋溢著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熱烈氣氛。而且,畫板上的雕工粗狂有力,紅漆包漿濃厚,在顯示著歷史滄桑的同時也顯露出昔日的輝煌。
這塊花板送給朋友后,自然也受到了朋友的喜愛,幾天后。朋友的兒子考中清華大學的喜報傳來。所以,我的那份先到的禮物理所當然地成了朋友家的“吉祥物”和談資。
殘器不失軒昂形 庸耀世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逛舊貨攤的時尚在北京剛剛興起。在鼓樓、花市,官園、榆樹館街等處的古董市場,豐富的品種,實惠的價格,吸引了不少初涉收藏的各行各業的愛好者。中國旅游報的記者楊小漣,就是那里的常客。
1988年,什剎海荷花市場有一拉溜兒的平房出售古董,小楊看中了一件康熙祭藍青花釉里紅瓶,僅花了350元,雖然是殘器。但該瓶造型秀雅、花紋精細,喜鵲登梅的圖案上,花型凸起,花蕊殷紅,燒制工藝十分講究,讓他十分喜愛。
同一年的黃城根市場,他又花了100元淘到一只修補過的康熙青花嬰戲圖將軍罐,這件大器先被一位使館官員以500元購得,回去擦洗后,開裂、修補過的痕跡暴露出來,老外立即退了貨,這樣一來,就便宜了小楊,這只將軍罐上繪有12個神態各異的兒童,有一個畫在蓋上的,胯下是一只威猛的麟瞬,雖是殘品,但器型軒然大度,繪工生動嫻熟,更為難得的是帶著蓋兒。這件愛物,被小桶多年陳列在辦公室,一有空閑就品味一番。從此以后,他將收藏范圍基本定在有殘的明清陶瓷上,因為價格便宜、難見贗品,而且又不影響欣賞和研究。
在楊小漣的收藏經歷中,也有失之交臂追悔不及的憾事:在官園擺攤的一個小伙子曾告訴他,有個畫家想出手一件重殘明代大罐,直徑一尺,繪有不少人物,要價1000元,小伙子不敢買,小桶說:“我要,讓你掙200元。”幾天后,小伙子將大罐買來。小楊一看,暗暗吃驚:因為人物繪制上乘,還有壽山福海四個大字,在博物館以外的市場上是十分罕見的。他當時認定是嘉靖器物,雖殘破嚴重,但物有所值,可嘆的是當時身上只有1000元,全都給了小伙子,商定明天補足200元取貨,第二天,小伙子卻不守信用地開價2000元,賣給了一個福建人,他將小楊的定金托人退網,躲起來了。后來,小楊遇到一件明代八仙祝壽大罐,這件瓷器上漢仲離、鐵拐李、張果老,呂洞賓、幃湘廣,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八個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釉彩也格外沮潤。反復玩賞,令人陶醉。不久,賣貨老板竟然又找到小楊,要求高出原價收回此物,被他婉拒,
在他的心口中,殘器雖然損壞了,但它的器型、釉彩等瓷器上的特征一應俱全,有的殘瓷器并不因為破損而失占本身氣宇軒昂的造型,它對自己收藏和研究頗有裨益。
由此,小楊認為:收藏需要下功研讀并反復實賤,才能成為內行,他入道十余年來頗有成就,如今,他不僅收藏了數百件明清時期的陶瓷真品,還與收藏家胡雁溪共同編著了很有影響的《清代民窯彩瓷500圖》畫冊,受到收藏愛好者的歡迎。
古籍善本的收藏 雨 田
我喜歡收藏古籍善本,所以,家里有一些這方面的收藏。前幾天正碰上雙休日,而且,秋陽艷照,難得一個休閑天。就在家里翻起了過去收藏的一些古書。這些書是我早些年從拍賣市場上來的,常常會勾起我美好的回憶,
曾經有人問我:“古籍善本”的定義是什么?我的看法是:1911年以前的稱為古籍,1949年之前的(新中國成立前)稱為舊書。而在國際上,各大博物館對中國古籍以清入關(1644年)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無論官刻、私刻,均為善本。至于國內收藏界則以1795年為界。在此前的均視為善本,因此,古箱小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宋版之稱。宋元時期的古籍很久以來就是藏家追捧的對象,拍賣會上,元以前的書往往是論殘頁賣,600年前的書是論頁賣,400午前的書是論冊賣。
那么,何謂“善本”?我認為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好本”。宋人沈揆序在《顏氏家訓》中說:“揆家有閩本,嘗苦篇中字訛難讀,顧無善本可讎。”這就是說,所謂“善本”,是經過精校細勘而無訛文脫字或是少訛文脫字的書本。
從自己收藏的經驗來看,古籍善本之所以前景看好,一是因為它年代久遠具有文物性;二是其印刷插圖精美具有藝術性;三是因為書籍內容精辟具有學術資料性,所以,決定了它的收藏和投資價值,有行家據此認為:“古籍善本上漲空間無可預想、增長幅度無法量化。”
但是,收藏古籍禱奉并非是有書就收,要掌握三個特點:首先,冷門偏門是先決條件,古籍收藏相對冷門,玩的人,懂的人比較少,“撿到寶”的機會比較多。其次,由于古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越來越多的國家單位和機構加大力度購買古籍用于學術研究,此外,由于古籍善本造假的技術要求很高,成本不菲,所以市場上贗品相對較少。
如今已近年末,伹回顧今年的行情應該說是很不錯的。北京拍賣市場上場面紅火,上海幾家拍賣行推出的千余件古籍善本更受到了收藏家的追捧,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在今年春拍上,以308萬元刷新了善本書籍單件拍賣的紀錄,該書2000年在中國嘉德曾以209萬元成交,不到6年漲了近100萬元,由此可見,古籍善本的投資空間很大。
為何現在古籍善本的行情不斷攀升呢?我以為,前幾年古籍善本一直趨于穩定狀態,漲價趨勢緩慢,主要由于古籍善本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對收藏者文化底蘊來說門檻較高,所以能真正深入研究古籍善本的人并不多。目前,古籍善本市場由冷轉熱到火的原因跟我們現在收藏者文學素養的提高有著必然的關系,同時,也是廣大愛書人經濟收入提高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