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寫過一篇游歷武夷山的文章,結束語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未到武夷心向往,暢游武夷意留連。”從那個時候以后,我又多次去過武夷山,每回仍然有同樣的感覺,似乎更為強烈。為何會有如此感覺,我細細思量,有些是可以明了的,有些則是潛在的意識,一時說不清道不明,琢磨不出一個所以然。
不久前,我利用在武夷山參加一個會議的機會,又專程到“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游覽。當時,導游人員向我們介紹,說:“武夷山之所以吸引人,在于碧水丹山風景秀美。”我一時來了靈感,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道:“還應該加上綠野靈氣!”偶然的醒悟,我意識到這或許就是許多人之所以癡迷戀眷武夷山的原因了吧!
是的,武夷山的丹山固然有其奇妙之處,那山體峰疊而峻美,給人許許多多物相的想象;丹霞著裝嫵媚而秀麗,綽約風姿魅力無窮。武夷山的碧水固然有其幽幽韻味,那溪曲逶迤而舒緩,依戀大山纏綿不愿離去;清流悠長豐盈而透澈,宛如飄忽著的一條翡翠玉帶。但是,如果沒有滿山遍野枝繁葉茂的森林和茵茵洇染的草地,可以想象得到,碧水將不復存在,丹山將改變了模樣。碧水的澄清來之源頭,也來自岸邊綠蔭的維護;丹山的旖旎來之峰巒,也來自綠披扶疏的襯托。一千多年以前,南朝那位“夢筆生花、才情雙絕”的文學家江淹,贊美武夷山用的是八個字:“碧水丹山,珍木靈草”。近代文壇大師郭沫若冬游九曲,賦詩:“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凌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幾乎是所有詩家無不陶醉于武夷山那片片浩大濃烈的綠韻。有了如此壯麗的綠野,丹山碧水與之交相輝映,方能營造出一種虛虛幻幻的美妙境界,令人如入仙居。
武夷山山野的綠,有一種磅礴的大氣,有一種紛呈的多姿,有一種幽深的奧秘。它的大氣,在于密林如海;它的多姿,在于物種豐富;它的奧秘,在于珍稀古樸。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其中“自然遺產”很重要的是得益于生成并保護完好的綠色植被。據專家論證評價,武夷山是全球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是尚存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無愧為“罕見的自然美的地帶”之贊譽。特別是在總面積約5.65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內,綠濤碧浪一望無垠,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96.5。現保護區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69種科1040屬3728種,珍稀保護物種繁多,有鐘萼木、鵝掌楸、南方鐵杉、銀杏、紅豆杉等。竹嵐修篁、中山草甸成林成片,更現森森原始古木蔽日遮天。好一個“建溪之陽地毓靈,蔥蔥蒼蒼多松筠”。(唐朝名道呂洞賓《游武夷題》詩句)
武夷山的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地是綠的,風也是綠的,綠得嚴嚴密密,綠得無所不在。武夷山的綠是有層次的,顯現出不同的形態和色澤。景區里精工整修的草坪,一片片純正的青黃;山林中的草甸夾雜少量低矮灌木,青翠的底色點綴斑斑濃綠的團錦;緩坡地段的竹篁,飄搖濕潤的嫩綠;海拔低處的闊葉林帶,以正綠為基調深淺不一雜色紛呈;海拔高處的針葉林帶,卻是厚重的墨綠……武夷山的綠,綠得頑強,綠得瀟灑,綠得多姿多彩。亭亭玉立的玉女峰,頂端那簇綠叢,像極頭上發髻纖插的一朵素馨花;魁梧強壯的大王峰,突兀在千枝百葉的綠蕩里,恰似在萬旌護擁中嶄露的王冠;霧靄飄渺的天游峰,四處可見的奇花異草綠籬,猶如一處溫馨妙絕的樂園;水路彎彎的九曲溪,兩岸峭壁上的草蔓和平地上的綠帶,宛若不絕的綿延情思相依相伴地一路同行;井然有序的茶山,高底錯落規整層疊,仿佛架起一座通往天庭的綠色階梯。充滿旺盛生命力的綠,竟然還能讓枯木逢春,萌發蓬蓬勃勃的枝葉重披新裝,在武夷山的深山老林中,這不能不說也是一大奇觀。
對于靈氣,古時《管子·內業》中稱道:“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云神秘而玄乎,頗為費解。我以為通俗地說,靈氣是物體(包括物和自然環境)給人產生一種清寧祥瑞、怡神舒心、活泛通達的特殊感觀。它雖然是人的主觀感受,但卻離不開物體(包括物和自然環境)客觀存在的成因。武夷山的靈氣,為千古游人所認可和稱頌。這恰恰說明了,武夷山何以能夠儒釋道三教同山鼎盛,歷代文人墨客樂意接踵而至留下眾多種情的詩文,同時成為孕育朱子理學大家的搖籃……這種靈氣并不神秘,它是由莽莽大山、晶瑩碧水、茂密綠披、適中氣候等諸多因素,造就出一個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天地人相互感應的和諧處所。從現代科學觀點的考究,由于武夷山山勢峻峭、地形復雜、雨水充沛、溪澗發達,又有極高的森林覆蓋率,使空氣飽含大量的負離子,與其他地方相比較環境質量堪稱一流。武夷山是座大氧吧,游人蒞臨其境,血脈順暢周身舒爽,目明腦清思辯敏捷,心靈呈瑞如能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