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征程展旗鼓,披甲戀戰演英雄,
敢使刀叉斗熊猲,更有浩氣助豪情;
十載謀籌點星座,五年艱辛抖威風,
中華傲有忠臣在,何愁春秋無后生;
場場幕幕都是彩,上上下下皆掌聲,
匯聚精英三十萬,神舟擺渡太空行?!?/p>
他親身經歷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發展的歷史進程,主管了多項航天重點型號火箭的研制等重大工程建設;他參與并指揮了包括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在內的一系列成功發射和回收。
已在航天領域耕耘近40載的欒恩杰,一頭銀發,極顯干練,一臉微笑,親和謙遜,既具有科學家的嚴謹,又不失機智、風趣。如今又挑起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重擔,統領著整個探月團隊,把“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變成了現實。
牢記“要求嚴格、功夫到家”校訓

欒恩杰回憶說:“當時雖然苦一些,但我特別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學習很用心,‘不讓一個同學掉隊’,這是我們班共同的努力目標?!?/p>
1958年9月,鄧小平到哈工大視察,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為此,哈工大創建了一批尖端專業。欒恩杰正好趕上哈工大的專業調整,他從電機系轉到控制系,學習陀螺原理、儀表及慣性制導專業,陀螺儀是飛行器里的核心器件,飛機、導彈、飛船飛行時的姿態就是由陀螺儀控制的。他意識到,學習這個專業對于國家的科技事業和國防建設至關重要,因而他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是黨讓我選擇了這個專業,我決不能辜負黨的囑托?!?/p>
這個偶然的專業調整,奠定了欒恩杰一生的事業方向。
多年后,在欒恩杰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領軍人物時,回憶往事,他仍認為大學5年的學習生活,為他積累了很多優秀品質,尤其是哈工大“要求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更是讓他獲益終生。
“我要感謝老師教給了我基本的、扎實的功夫,雖然技術千差萬別,但原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我這么多年工作的體會,也是哈工大對我的教育和培養。”
為航天干一輩子值得
1965年哈工大畢業后,欒恩杰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主攻靜電懸浮陀螺等當時國內的尖端學科。196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欒恩杰,被分配到設在內蒙古的七機部剛剛組建的國家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院。固體火箭發動機是當時國防和航天需求的關鍵技術,為了進行某種型號新型導彈的制導研究,擔任工程組長的欒恩杰和專家一起,面對大國對技術的封鎖,懷著為中華民族爭一口氣的決心和毅力,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潛心鉆研,刻苦攻關,反復實驗,用13年的時間圓滿完成了任務,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也為以后發展航天技術奠定了基礎。
1988年他擔任了第一個“一彈兩用”的總指揮。1989年,航空航天部黨組提出“兩抓一突破”,即抓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航天技術為國民經濟服務;突破載人航天。欒恩杰說:“1990年參與第一個亞星發射,運載能力可以承攬國際服務,用長征三號火箭進行商業發射,并且實現首次直播,發射工作由保密到公開,大家非常振奮,我作為試驗大隊的大隊長感到很有成就感?!?/p>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作為第一次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指揮,欒恩杰回憶說:“當航天員楊利偉從返回艙走出時,我感到中華民族真偉大,感到這一輩子值了!”
詩言志,歌詠情,欒恩杰飽含激情地寫了一首《獻給航天戰友的歌》:“風雨征程展旗鼓,披甲戀戰演英雄,敢使刀叉斗熊猲,更有浩氣助豪情;十載謀籌點星座,五年艱辛抖威風,中華傲有忠臣在,何愁春秋無后生;場場幕幕都是彩,上上下下皆掌聲,匯聚精英三十萬,神舟擺渡太空行?!?/p>
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對航天的熱情。一談起這些,欒恩杰的驕傲和自豪就溢于言表:“我趕上了中國航天創造的很多第一。我感到,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航天這樣,表現高科技的實力和綜合科技的發展;沒有哪一項事業,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奮全民族的精神?!?/p>
1993年,欒恩杰先后出任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局長,兼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質量和科學技術發展工作。
欒恩杰有句名言:“對于航天工作來說,質量是第一位的,成功才是硬道理?!?/p>
欒恩杰說:“航天是個風險性極大的事業。我每次去試驗場幾乎沒有不落淚的時候,成功了高興得落淚,失敗了痛苦得落淚?!?/p>
“30多年來我們經歷得多了,發動機出過事、控制系統出過事、計算機出過事、彈頭出過事、地面設備出過事,幾乎沒有沒出過事的地方。但我們還是要上。”
多年來,在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欒恩杰創造性地提出了“質量技術問題歸零”的概念,并確立了五條判別標準:“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浮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彼M織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開創性的航天工程管理與質量管理的新辦法。“質量技術問題歸零”的概念及五條判別標準現已經成為國防工程的標準。“現在看來,僅有這五條還不夠,抓質量是對的,但現在問題出在可靠性上,在這個環境下,‘余度’太小,有些裝置處于臨界狀態,這就是可靠性問題。質量是一種管理,可靠性是一種技術,要通過設計將產品的可靠性納入到設計和生產中去,這叫做‘設計進去,生產出來’。這樣,質量提高了,可靠性也就有了技術保障。”
欒恩杰說:“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每一個故障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層一層地畫下去,就畫出了‘故障樹’。原來我提出的是出了問題要‘舉一反三’,現在要求在設計的時候同時把可能出現的故障都找出來,回答出現這個故障怎么辦。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我們將要采取的措施和辦法做進去。”
在主政國家航天局的8年時間里,他主抓的其他工作也驚天動地。他倡導并組織完成了我國首部航天白皮書;作為總主編,組織幾千名各個領域的專家,用2年時間,撰寫出版了圖文并茂的《國防科技名詞大典》,該書成為我國第一部集國防科技工業各領域專業名詞術語于一體的大型專業工具書;在深空探測科學研究方面,提出并指導了小行星附著等前瞻性課題的研究,為探月工程立項及中國以探月為起點的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間,欒恩杰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嫦娥”飛天中國人的驕傲
1998年,他一出任國家航天局局長,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擺在他面前——我國正式啟動了探月工程的規劃論證。之后的2000多個日子,欒恩杰率領他的團隊做了大量前期數據和實驗的準備工作。欒恩杰回憶說,2004年春節過后,溫家寶總理批準了探月工程計劃,他清楚地記得工程被批復的那一天當晚,他用詩的情感記下了那一瞬間的興奮與感慨:“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p>
這一年,已64歲的欒恩杰又多了一個頭銜———探月工程總指揮。
作為探月工程的總指揮,欒恩杰聘請了一批各個領域科研經驗豐富,承受風險能力較強的資深老科學家,“雖然我們有時也覺得很累,但我們愿意把這件事繼續干下去”。
欒恩杰說,“嫦娥工程”是中國第一個深空探測工程,也是中國人第一次走向月球。走了這一步,才能接著走向深空,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只有邁出第一步,才會有第二步。

欒恩杰指出,“探月工程就是火車頭,拉動的不僅是航天事業進一步發展,還將帶動科學的發展。探月工程將帶動運載技術的發展,推動大型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將帶動中國深空測控網的發展;月球衛星的技術難點和工作狀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產生了新的技術需求,從而帶動衛星平臺和軌道器技術的發展;此外,月球探測還將建立天文觀測新的平臺,推動中國天文觀測的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太空軌道器作為天文觀測的基地(如著名的哈勃望遠鏡),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美國就利用航天器來探測深空、外太空的狀態,探求人類的起源,探求宇宙的奧妙。”“有了這次探月,空間化學,空間生物學,空間環境學等,都會相應的起步。”
欒恩杰在談及正在實施的探月計劃即“嫦娥工程”時表示,該工程分三期進行,現在進行的工作,是為后續的載人登月奠定基礎。從2004年1月正式啟動探月計劃即“嫦娥工程”,三年走了三大步。2004年是開局年,2005年是攻堅年,2006年是建造年?,F在嫦娥已經順利“飛天”了?!霸诤教焓飞希瑑H僅用三年,從立項到批準,從批準到拿出衛星,到把衛星送入月球軌道,確確實實不容易。因為在這之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第一次發射探月衛星就成功的。這對我國的測控技術是個考驗。”
欒恩杰指出:“中國探月工程是中國人獨立開展,憑自己力量完成的工程。繞月探測從設計、研制到實施都是自己做的,星上所有關鍵的設備、儀器,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薄拔覀児膭顕H合作,航天活動也需要國際合作,在這次繞月探測工程的測控等方面,我們也開展了合作。但是,中國的航天事業必須立足自力更生,永遠都不應改變。”
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耀眼的燈光下,欒恩杰和建筑大師吳良鏞、藝術大師喬羽、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一起,獲得了中國十大系列英才獎,頒獎詞稱贊欒恩杰是“我國著名的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這句頒獎詞,概括了他一生在航天事業上的兩大建樹。
欒恩杰在我國導彈控制技術、型號研制管理和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多項。
如今,這位將自己一生交給航天事業的科學家,正在中國西南一個深山坳中,和他的同事一起,抒寫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