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覺悟決定了組織的命運。所謂覺悟,是指對某個事物的認知水平。 “覺悟”是現代領導的要素。組織的許多事物發展和命運依賴于領導者的覺悟,覺悟不到,組織發展就難以完美。
作為一名現代領導者,必須在組織目標、謀略、轉換角度、自知之明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覺悟。
1.清楚認識組織的目標
組織必須是有明確的目標,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明確的組織是難以有效運行的。組織的產生是因為存在需求。無論是對產品的需求、對服務的需求,還是對投資的需求,等等,都可能是產生組織的理由。這個理由也就是產生組織的初衷和目的。正因為如此,組織的目的應該是很明確的。圍繞組織的初衷和目的,每個階段都應該有明確的發展目標,領導者應該充分認識組織的目標。所以,保持對組織目標有清晰的認識,是領導者的基本覺悟要求。
領導者的任務是明確組織目標并有效配置資源更好地實現組織的目標,所以,有效的領導者不僅自己對組織的目標有明確的認識,而且還要懂得讓組織的全體成員都認識組織的目標,從而使組織目標成為組織全體成員的行動指南。這是一件很艱難的工作,不僅需要領導覺悟,還需要領導智慧。
組織目標的實現在于持之以恒。如同學校辦學,需要時間的積淀;學者做學問,需要耐得住寂寞。學校如此,其它組織也同樣如此。組織目標是長期的方向,領導者不僅要自己認清組織的目標,還必須讓組織目標成為組織全體成員行動的方向,并且能夠堅持不懈地領導和推動組織目標的實現。
2.懂得使用謀略
組織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謀略,謀略能夠書面表達,但無須公開。這樣,可以減少組織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來自外界的阻力,特別是可以減少來自競爭者的干擾。
當兩人競技較量時,占盡上風、咄咄逼人的不一定是贏者,而表面反映遲鈍的并非一定是敗者。特別是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聰明不是表象所顯示的,許多真正聰明的人并不輕易發表高論,即所謂“大智若愚”和“沉默是金”。什么叫“臥薪嘗膽”,什么是“韜光養晦”,那是知道目前還不是明著較勁的時候,得悠著點,以爭取時間積蓄力量、反弱為強。這是一種謀略,是組織戰略意圖中不能公開的內容。如果當初越王勾踐立志報國,不甘屈辱,對吳王夫差正言相告:你不要欺人太甚,我現在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讓你一碼,等我強盛以后一定向你報仇雪恨!那么,勾踐就永遠等不到雪恥的那一天。個人如此,組織就更是如此,領導者必須有這個覺悟。
3.經常換位思考
人是有差異的,領導者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有效的領導者不是把自己作為組織成員的標桿,而是能夠讓所有成員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標桿。這樣,領導者就必須對各個崗位有足夠的認識,特別是直接領導的下屬崗位。但是,組織的崗位設計往往也是在理想狀態下進行的,而領導者所面對的現實不是完全理想的。所以,領導者不僅要讀懂下屬崗位的設計說明,明白崗位的任職要求,還必須對勝任崗位的人有充分的認識。這樣,領導者就必須能夠經常地換位思考。這樣的換位,不是簡單地從崗位上換個角度,而是要從下屬——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
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性。從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對于領導者有效開展管理活動是非常有益的。每個人的受教育和成長的背景不同、利益傾向不同,視角也不同,對事物的認識會不同,其行為的出發點和力量就會有差異。但是,從行為者的角度去認識,這些不同的行為表現可能都是有其道理的,并且還可能都是有助于實現組織目標的,只是可能不符合領導者的設想。如果不是換位思考,就難以真正的體會和理解下屬的行為表現。
有效的領導者不僅自己能夠換位思考,而且還應該具有教育和領導組織的成員都能掌握換位思考的本領。這是因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觀察事物卻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影響了人們判別事物的覺悟,許多的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原因上。所以,換位思考有助于信息對稱和減少合作中的障礙,有助于提高實現組織目標的效率和效果。
4.領導者不是萬能的
領導者不是萬能的,也是會犯錯誤的。對此,領導者必須保持頭腦清醒。許多領導者已經逐步克服了認識上的障礙,明白了“人無完人”的道理。領導者覺悟到自己不是萬能的,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不希望看到自己會犯錯誤,更何況是組織中至高無上的領導者。但是,覺悟并不代表已經解決了實踐中的問題,在實踐中還需要智慧的幫助。有覺悟的領導者雖然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個道理,但又對“威信危機”顧慮重重,甚至產生恐懼,害怕由此影響和動搖自己的領導地位。于是,這種恐懼就會迫使領導者將所有可能的幫助都拒之門外,不僅領導者自己沒有了“智慧”,還建筑高墻阻斷了組織所有的希望。
一個好漢三個幫。積極爭取各方的支持,并獲得屬下或外部的知識貢獻,幫助領導者認識和彌補自己的缺陷,是領導者智慧的重要體現。智者,并非把自己塑造成萬能之神,而是懂得借助外力。一個領導者很難做到完美無缺,但一個領導者團隊就可以做到接近完美。有覺悟的領導者應該組成領導者團隊來克服個人的先天不足,這是現代組織的發展和領導者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管理實踐的發展趨勢。
(作者: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