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是選擇了一條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科技文化化與文化科技化的高端發展路線,以保證其在未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中,始終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2007·第二屆中國文化創新高峰論壇”上,我國文化、藝術、教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在中共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滿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期待,暢所欲言,傳遞著探索的聲音,表達了對文化創新的熱忱。
陳曉光:創新是文化靈魂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
文化創新,體現在文化事業的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包括文化理論的創新、文化內容的創新、藝術形式的創新、文化管理模式的創新、文化運行機制的創新等等。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不竭的渴求,是文化創新最根本的動力。人民群眾世世代代為追求創造福祉而從事的勞動與生活,是文化創新的唯一源泉。
文化創新需要引導,需要示范,需要寬容,需要善待,需要鼓勵,需要扶持,這也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正是為了更好地宣傳文化創新、引導文化創新,讓文化創新活動更深入地貫穿到文化生產、流通、服務等各個環節,文化部于2004年設立了“文化部創新獎”。
章開沅:從牛津看文化創新
(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美國奧古斯坦那學院榮譽法學博士)
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化創新。在大力推進文化創新過程中要考慮文化傳統與文化創新的關系問題,以傳統和“守舊”著稱的牛津,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知識創新的園地。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文化創新。在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要考慮文化創新與現有不同文化類型的關系問題。當代中國,前現代文化、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新舊交織,進行文化創新,要立足這三種文化類型的交織演進的實際,探討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文化創新。在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要考慮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文化創新可以為發展文化產業服務,但經濟價值的追求并不是文化創新的終極目標,文化創新的行為更多的是非功利性的,是精神價值層面的追求。我們提倡在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沖動中,對文化創新的終極目標和核心內涵進行冷思考。
馮天瑜:應當汲取歷史資源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武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和諧文化,是一個公眾的社會實踐過程,同時也是優良的文化傳統復興、再造與發展的過程。在中華文化傳統中,既有片面強調上下尊卑秩序、絕對主義的“三綱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也有主張人際雙向共濟的“五倫說”(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朋誼友信)。長期以來,無論是鼓吹者還是批判者,多把“三綱說”與“五倫說”混為一談,一并加以贊頌或拋棄。其實,“三綱說”與“五倫說”應當予以分梳,決定棄取。“五倫說”既是對專制獨斷論的一種抑制,也是對無政府及民粹傾向的一種預防,提供了構建和諧文化寶貴的歷史資源。
馬敏:當代大學在文化創新體系中發揮作用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今時代,創新業已成為世界性的流行話語,成為各個國家爭取優勢地位的重要法寶。繼十六大系統提出了理論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之后,黨的十七大旗幟鮮明地提出“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戰略部署,提出“完善鼓勵文化創新政策”的明確要求。
創新,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提高、揚棄、永不止歇的歷史過程。文化創新,作為國家層面上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需要搭建政府、學界、社會相互溝通的平臺。作為傳授知識、生產知識和發展知識的地方,大學被人們視為知識的殿堂,對于文化生產和文化創新,大學有著天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大學有著天然的興趣和優勢。當代大學,在國家文化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齊勇鋒:營造百花齊放氛圍
(歷史學博士、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從歷史上看,盛唐之所以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海納百川的寬容文化政策以及大規模的中西文化交流。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為我們進行文化內容創新提供了良好、寬松的理論環境,但不容忽視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形成的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在某些領域還有所表現。因此,應當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清除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真正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為內容建設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否則,內容創新和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難以實現。
金元浦:創意產業與未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動態。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導下,按照中央部署建設一個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中國,大力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內容創新能力、藝術文化原創能力、集成融合創新能力,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內容。創意中國,內容中國,文化中國,創新型中國,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
21世紀,國際化大都市的競爭,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競爭的重要方式。北京、上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自覺選擇了一條參與全球國際化大都市高端競爭的發展方式,是在全球城市的國際競爭中建立新的基點,重建文化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進一步打造“文化北京”、“文化上海”、“創意武漢”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高端品牌形象的必要戰略,是將我國一些中心城市,建設成世界文化經濟之都的重要戰略設計。選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是選擇了一條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科技文化化與文化科技化的高端發展路線,以保證其在未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中,始終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