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元旦,中、美、蘇、英等26個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的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作為盟國的共同綱領。這是第一次使用“聯合國家”一詞,“聯合國”一詞也脫胎而生。經過一系列會議,各大國就該國際組織的性質、安理會的組成、安理會投票程序、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資格等問題展開激烈的討價還價。
1945年4月25日,國際關系史上規模空前的盛會——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又稱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在舊金山大歌劇院隆重召開,大會的中心議題就是籌備聯合國的正式成立,制定《聯合國憲章》。
參加此次聯合國制憲會議的除了中、美、蘇、英四個發起國外,還有《聯合國家宣言》的簽字國以及在會議期間被接納的國家,共50個(當時為波蘭保留了創始會員國資格)。大會有正式代表282名,而顧問、翻譯、秘書、工作人員、記者多達5400多人。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作為大國參加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成員的組成引起了廣泛關注。
蔣介石想包辦代表團
蔣介石想完全由國民黨充任,一手包辦中國代表團的組成,把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排除在代表團之外。1945年2月18日,毛澤東表示,舊金山會議我們需與民主同盟聯合提出要求。同日,周恩來致電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指出參加舊金山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應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和民主同盟,并具體要求三方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額。3月7日,中共方面擬派周恩來、董必武、博古三人為中共代表參加代表團,但被國民政府拒絕。
1945年3月1日,中國駐英國大使、職業外交家顧維鈞博士回到重慶。顧維鈞早年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9年曾作為中國代表拒絕在有損中國主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而名震中外。顧維鈞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力主擴大代表團的政治基礎和規模,在國民黨高層展開了廣泛的游說。3月6日,蔣介石的立場有一定的松動,但僅同意增加選派一名婦女代表和一名無黨派代表作為顧問參加會議。3月1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邀請無黨派人士、曾經擔任過中國駐美大使的胡適出任代表,胡表示同意。之后,國民黨為了進一步孤立中共、分化民盟,同意與國民黨比較親近的幾個黨派代表參加,但此時這幾個黨派堅持與共產黨共進退而拒絕加入。
3月19日,國民黨內定了參加制憲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名單,包括宋子文、顧維鈞、王寵惠、施肇基、胡適、魏道明、胡霖、吳貽芳共8人,完全排除了中共和民盟的代表。
在中共堅持不懈的斗爭下,美國羅斯福總統出于對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考慮,致電蔣介石,用很委婉的外交辭令對其施壓,表達了中國代表團中應該包括中共代表之意。顧維鈞也向蔣進一步進言,同時,王世杰等也轉變態度,蔣介石在最后一刻也被迫讓步,選擇顧維鈞推薦的“通曉國際事務”的董必武作為中共代表。
3月2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公布了出席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的10位代表名單:代理行政院院長宋子文(首席代表)、駐英大使顧維鈞、國民參政會主席王寵惠、駐美大使魏道明、前駐美大使胡適、民社黨代表張君勱、青年黨代表李璜、前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中共代表董必武、《大公報》總編輯胡霖。4月中下旬,代表團代表和隨從共90余人相繼啟程赴美。這是國共自1927年分裂以來,惟一一次共同組團參加的重大國際會議。
“我是中國代表,代表中國”
對于這樣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各方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到提案截止的1945年5月5日,大會秘書處共收到36個國家提出的1200件修正案,被印成厚厚的一大本。
會議共分三個階段進行,分別就會議的組織工作、憲章的內容以及憲章條文的審定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中國代表團為制憲會議的成功舉行也做了大量努力,提出的關于國際法院、非聯合國會員國的權利、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地域分配”等三點重大建議都被大會接受,并納入《聯合國憲章》。
大會期間,中國首席代表宋子文因忙于與美國洽商財政等事宜,具體事務實際上由顧維鈞全權處理。顧維鈞在大國間斡旋調停,并不一味遷就美國,得到各國一致好評。美國首席代表斯退丁紐斯也盛贊顧維鈞“在各種委員會討論微妙問題時,善運用機智,貢獻頗多”。富有長者風范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和藹可親,為代表團的團結協作貢獻不少。他是代表中最年長的一位,代表團其他成員對董必武都很尊重。代表團開會每提到有關蘇聯問題和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問題時,董必武總是先讓代表團的其他成員發表意見,有什么不中聽的,他不是粗暴地打斷,而是語氣誠懇地予以提醒,表現出極強的親和力。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還舉辦了一場記者會,事先大家約定不談內政,用“我是中國代表,代表中國”來統一聲音。記者會當天,600多名中外記者出席,全體中國代表都上臺集體亮相,會上還由宋子文宣讀了大家共同起草的聲明,取得了一定的宣傳效果。在記者招待會上,還有記者向董必武問道:“是否認為舊金山會議的成功有助于造成中國政治上更大的團結與和諧?”他答道:“是的,但不是直接的影響”,語言準確、簡潔而有分寸。
中國第一個簽字
6月25日晚,全體大會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憲章》。6月26日早上,與會50個國家的153名代表在舊金山退伍軍人禮堂舉行了簽署憲章的儀式。各國正式代表逐一在中、英、俄、法、西5種文本的憲章上簽字。按照四個發起國的英文字母順序,中國是第一個在憲章上簽字的國家,接下去依次是蘇聯、英國等,美國作為東道主最后簽字。由于國家很多,這一儀式共進行了8個小時。
中國代表團對簽字非常重視,先按照簽字順序在桌后站立成一個半圓形。簽字時使用的是專門從唐人街訂購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筆、墨、硯等中國文具。每位代表簽字完畢后即返回原處肅立。顧維鈞等中國代表團成員共8人(宋子文和胡適因故未參加簽字儀式)分別在憲章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國代表團的簽字儀式共歷時15分鐘。在8名代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博士吳貽芳和中共代表董必武,前者是第一位簽字的女代表,后者是一位有傳奇經歷的老者。各國代表團回國前夕都得到一套特制的紀念卡,其中有一張就是董必武簽字時的照片。
6月26日晚,歷時兩個月的聯合國制憲會議圓滿結束,這一天也被命名為“聯合國憲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月10日,第一屆聯合國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倫敦舉行。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全部派本國的代表出席會議,而中國方面卻由國民黨完全包辦。之后,國民黨政府一直霸占聯合國的中國席位,直到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