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臺灣著名作家,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他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問及他為何在不同領域都能取得成功,他說,我做的事,沒一件是有把握的……他自述道:
從小學到中學,我從未當過學生干部,也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可是在進大學后,我被選為學生議會的議員。這是我承擔的最沒把握的工作,我覺得自己肯定會干得一團糟。可是,認真做起來了,卻沒有想像中那么生疏和困難。當我因為表現突出而當上學生議會議長后,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悟——沒把握的事情其實也能干好。那么,為什么非得等到時機完全成熟了再去干呢?很多事情,機會成熟的時候,也就是競爭激烈的時候,為什么不在旁人還在觀望時自己先出發呢?我很想寫一部小說,然后把小說改編成劇本,再組織自己的劇團上舞臺演出。寫小說的時候,我開始學習劇本構造;改劇本的時候,我開始招募劇團成員;排練的時候,我開始聯系表演場地……寫了半年、改了兩個月、排練了一個月,一年之后,我組建的學生劇團在學校的大禮堂公演,大家都說這是個奇跡。
我也從未接觸過西洋舞蹈,但我很想在舞臺上扭動靈活的腰漂亮地踢踏。剛開始學習時,我全身上下都是僵硬的,一個星期后,就有了新的感覺,再過四周,我已經可以自如地控制每一個步伐。我就這樣上了百老匯的舞臺。
我說話有點口吃,家人想了無數辦法都沒能讓我改過來,可是我自己在一個月內就糾正了這個習慣。為什么?很簡單,我加入了辯論團,而且要去參加國際性的大專辯論賽。我嘴里含著小石頭對著大操場瘋狂地磨煉語速,只要有空就下意識地說繞口令。就這樣,口吃自己跑了。
大學畢業,我申請念斯坦福MBA時,除了標準的申請表外,我還編了一本名叫《Close-Up》的雜志,用圖文把我大學的經歷全部呈現出來,厚厚的一大本,翻開來,星光燦爛,全是我的得意之作。斯坦福沒有要求我做這個,但我做了。我必須讓他們知道,我是最善于把握這種沒把握的機會的人。那一年,我成了斯坦福唯一一個來自臺灣的MBA。教授告訴我,臺灣的考生數以萬計,但最后偏偏錄取了考試成績在千名之外的我。打動他們的是那本《Close-Up》雜志,他們覺得我是一個具有成功潛質的人。
進入斯坦福后,我覺得除了學業,還有更多沒把握的事情值得我去干。所以,我穿上黃馬甲,成為華爾街的見習操盤手,成千上萬的資金從我手里流進流出。我還進了微軟、戴爾和通用汽車,雖然不是什么管理部門,但是我學習到了企業文化,掌握到了商業運作的整體流程。
MBA畢業后,我覺得自己可以去當作家,于是我回到臺灣開始寫小說,很快就出版了十來部,我就這樣成了著名作家……
所謂十拿九穩的事情,往往是獲得回報最少的事情。要做,就去做那些沒把握的事——你覺得沒把握,別人同樣覺得沒把握。但是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做,就永遠只能看著別人成功。
(楊松、曉蓉薦自《好日子》原標題為《我只做沒把握的事兒》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