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成功結合的典范。80年前,這一思想引領著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80年后,其蘊涵與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輝,依然輝映在我們的旗幟上。
小石頭·大水缸
說起“農村包圍城市”,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毛澤東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80年前點燃中國農村革命的第一簇“星火”,到底閃耀在哪里呢?
80年前的一個傍晚,湘贛兩省交界處的一個小鎮——湖南瀏陽文家市,陸續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特殊客人”。這些“客人”個個衣衫襤褸、面帶疲憊,許多人都“掛了彩”,還有許多人,剛剛在戰斗中失去了自己的戰友、自己的兄弟。
這顯然是一支“敗兵之旅”。而率領這支“敗兵之旅”的,正是毛澤東。幾天之前,“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指揮著這支隊伍“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分幾路圍攻長沙,卻遭到了數倍于己的敵人的頑強阻擊,人員傷亡慘重,至文家市會合時,已由最初的5000人銳減至1500人左右。
歷史將永遠銘記1927年9月19日,文家市里仁中學一間教室里那盞徹夜未熄的燈火。正是在這盞燈火下,毛澤東力排眾議,作出了改變繼續攻打長沙計劃,向羅霄山脈中段地區進軍的決策。他指著井岡山一帶的地圖豪邁地說,我們就是要到這像眉毛一樣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從進攻大城市到向農村進軍,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第二天,1500人重整旗鼓,從文家市出發向湘南轉移。其間歷經蘆溪伏擊戰、三灣改編以及大汾失敗,最后到達井岡山的只有400余人,但就是這區區400余人,卻承載起中國革命的未來與希望。正如毛澤東在文家市動員官兵轉移時所說:“我們現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而蔣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要打破蔣介石那口大水缸!”
偶然·必然
文家市的選擇改寫了中國革命的進程與歷史。而在80年前,他們的這一行動在黨內大多數人看來,卻是一個“異數”,甚至是一次“逆流”。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面對他們要將革命者趕盡殺絕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只剩下唯一的選擇:舉起革命大旗,進行武裝抵抗。但在革命的實現方式上,卻深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城市中心論”、“城市暴動學說”,成為了“唯一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于是,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在內以攻打大中城市為目標的數百次城市暴動先后舉行,又無一例外地先后失敗。在這種形勢下,文家市這次看似“偶然”的轉移,更加顯得彌足珍貴。顯然,這一轉移從當時的馬克思主義現成理論里找不到,但卻閃爍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輝。從戰術的角度看,已受重創的部隊繼續向強敵展開進攻,無疑是“死路一條”;從戰略的角度看,中國的社會情況與結構迥異于俄國,死抱著“城市中心論”鬧革命,同樣也是“此路不通”。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對中國農民的革命性有著深刻認識的毛澤東,在這一歷史瞬間,為中國革命選擇了一條“上山”的道路——一條馬克思未曾設計、列寧也未曾走過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
實踐·理論
“山上旌旗在望,山下鼓角相聞。”從文家市走來的400余人在井岡山上,開始了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創業征程。
幾乎是單槍匹馬,毛澤東深入山寨與當地農民軍首領袁文才、王佐會面,終于說服他們一同參加革命,夯實了根據地基礎,擴大了革命隊伍。
面對著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剿”、“會剿”、“圍剿”,紅軍戰士憑借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每打一仗,就強大一分。
南昌起義失敗后轉戰湘南一帶的革命隊伍,也在朱德、陳毅的帶領下來到了井岡山。“朱毛會師”后,伴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壯大,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也在不斷發展。1928年,毛澤東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提出并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的主力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進軍。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轉戰,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基礎。與此同時,其他農村革命根據地也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問題,由實踐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1930年1月,毛澤東在給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系統闡述了中國革命只能走與資本主義國家革命不同的道路的思想。毛澤東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總結各根據地的斗爭經驗,深刻指出:中國革命必須要“以農村為中心”。這篇文章,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最終形成。
星火·薪火
歲月悄悄更替著舊與新,實踐悄悄驗證著成與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萌芽于80年前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指引我黨我軍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歷時22個春秋,最終創造了“小石頭”打破“大水缸”的神話。
在1949年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全黨的工作中心由農村轉向城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時代結束了。但是以這一思想為重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卻永遠飄揚在我們的旗幟上。
從七屆二中全會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從確定改革開放路線到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所蘊含和倡導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仍是我們事業鮮活的靈魂,在忠實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偉大實踐中,薪火相傳,永放光輝!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