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與“數量”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詞匯,然而,在有些情況下,二者的聯系十分緊密。
一位教授問學生:“有甲乙兩鄰居。甲老屋新近翻建,無意間擴大了原有面積,將地界向乙家挪移了一尺。乙心有不甘,多次與甲交涉,無果。請問你們如何看待此事?”眾學生意見一致:“甲不應隨便侵占地界,乙也不應隨便退讓,這是原則問題?!苯淌谟终f:“假如甲主動賠償100元,乙又該如何?”眾學生語氣堅定:“賠償也不行,乙不能因為蠅頭小利,喪失做人的原則?!苯淌谟衷唬骸凹偃缂字鲃淤r償1000元,乙又該如何?”眾學生語氣稍平,仍答:“不行,原則就是原則,不能隨便更改?!苯淌谠僭唬骸凹偃缂字鲃淤r償1萬元、10萬元,乙又該如何?”眾學生面面相覷,無以回答。
這個故事精彩地詮釋了“原則”和“數量”在一定條件下的微妙變化。這不禁讓人聯想起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貪官落馬案。追溯他們的犯罪過程,剖析其案中情由,大多符合類似的運行軌跡。一種情況是,數額不大時堅守原則,但隨著行賄的人愈多,賄額愈大,終于擋不住誘惑,乃至淹沒了原則。另一種情況是,初始時,以小禮品、小數額只是“仨瓜倆棗”,無傷原則為由,來者不拒,繼而禮愈重,數愈大,終而欲罷不能,原則被棄置一邊,乃至鋃鐺入獄方才驚醒。
美國俄亥俄州有一座地理位置獨特的房子,下雨時節,落在屋頂北側的雨滴,匯入小溪后,流進附近的安大略湖,然后匯入加拿大北部的圣勞倫斯灣;而落在屋頂南側的雨滴則經密西西比河,最終流入美國南部的墨西哥灣。屋脊兩邊雨滴落點,常常變換不定,許多應該落在南側的雨滴落在了北側,或者相反。這些最初相距不過咫尺的雨滴,彼此之間最終的距離達到了2000多英里。真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影響這些雨滴最終去向的,不過是雨天從屋頂輕掠而過的一縷微風。
雨滴的“原則”是屋頂的屋脊,而一念之差好比那一縷微風。對于生活中許多看似無傷大雅、無傷原則的事情,應保持高度的警惕,絲毫動搖不得,疏忽不得,大意不得。領導干部只有從源頭上立穩“原則”的根,不斷用黨性錘煉自我,以操守凈化自我,如此方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
(張鳳祥薦自《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圖: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