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流動日趨頻繁。如何管理好、服務好流動黨員,事關“固本強基”大局。實踐證明,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綦江縣東溪鎮在廣州番禺區化龍鎮建立的紅巖(化龍)流動黨支部,便是代表——
紅巖(化龍)流動黨支部,是綦江縣在外地建立的第一個流動黨組織。這個流動黨支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全稱是“中共重慶綦江縣紅巖黨員化龍流動支部委員會”。流動黨員說,這個流動的支部,是他們最溫馨的驛站。
在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長頭村一個體花場打工的唐家村村民張輝云,年僅32歲。今年3月9日中午,勞累了一天的張輝云回到臨時住處,躺在床上看電視,突然一陣電閃雷鳴,張輝云當場被雷電擊死。同在一個屋子里的妻子,看到自己剛才還有說有笑的老公說沒就沒了,被嚇得癱在地上。支部書記林應海得知情況后,立即多方協調做善后工作。花場老板認為張輝云不是在工作時間被雷電擊死的,只愿給點安葬費。經過林應海用長達8天時間多方做工作,最后老板終于同意給張輝云家屬2.8萬元補償。林應海又多方奔走為死者家屬爭取更多福利。在當地黨組織的督促下,有關部門妥善安置了張輝云已經懷有6個月身孕的妻子。這讓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張輝云的老父親,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想起張輝云的父親昏倒在派出所的情景,我的心情就非常沉重。”林應海動情地說,“外出打工的農民本來就不容易,遇到這樣的災難,誰都經受不起打擊。如果我們不出面去幫助他們,那還要流動支部干什么呢?”
無私幫助黨員的事例,在流動支部還有很多。為了及時掌握流動黨員的情況,黨支部每月都要與每一個流動黨員通一次電話。黨支部成立以來,已幫助2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解決維權糾紛,挽回損失近18萬元。
流動黨支部不僅為在外務工的黨員提供全方位服務,而且主動為家鄉的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幫助他們走出家門,目前吸引619名群眾到廣東務工,每年創收600多萬元,其中有4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今年56歲的老黨員張家祥,來到廣東打工后,由于年齡偏大,沒干多久就被老板炒了魷魚。支部書記林應海給張家祥打氣:“不著急,看看還有什么活更適合你。”考慮到張家祥在家開過三輪車,林應海就發動大家借給他3000多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張家祥每天一大早就開車到番禺區蔬菜批發點去批發蔬菜,然后拉到化龍鎮上去零售。一個月下來,就掙了3000來塊錢。如今他帶著自己的兒子一起干,多拉快跑,生意越做越火。
張家祥感慨地說:“沒有流動支部和林書記的幫助,就沒有我張家祥的今天。我要好好珍惜,為黨員爭光!”
40歲的林應海,當支部書記是他的“業余工作”。他原是綦江縣東溪鎮的機關干部,8年前來到廣州,現任天河松林光學(廣州)有限公司部門負責人,但現在他對干好這份“業余工作”越來越有信心。采訪結束時,林應海充滿自信地告訴記者,流動黨支部不僅受到流動黨員的歡迎,成為他們的溫馨驛站,而且受到流出地黨組織和流入地黨組織的關懷。為了支持他們開展工作,東溪鎮黨委每年提供活動經費2000元;廣州市番禺區委組織部、番禺區化龍鎮黨委,也先后提供了3500多元活動資金。流動黨支部從2005年7月掛牌至今,不僅為流動黨員提供了眾多服務,而且發展了隊伍,黨員從13人增加到30人,其中新發展3名黨員,培養了23名入黨積極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