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鎮的景點有大風堡原始森林、油草河……”今年7月下旬的一天,在石柱縣黃水鎮民族小區,居民宋江華一大早就向入住的幾名萬州游客熱情介紹黃水景點。
宋江華本是黃水鎮騎龍居委會的一名農民。2004年,在鎮政府的幫助下,他在民族小區修建了新房,把家搬到了場鎮,戶口也遷到了鎮上,并于今年投資5萬多元對住房進行裝修,添加設備,開起了家庭式旅館。
和宋江華一樣,近年來,黃水鎮已有400多戶致富農民“洗腳進城”,在場鎮建起新房,其中有287戶1100多名農民,把戶口轉為城鎮居民戶口。
洗腳進城
黃水鎮是全國聞名的“黃連之鄉”,也是重慶著名的莼菜生產基地。近年來,黃水鎮不少農民靠種植黃連、莼菜,收入逐年增加,不少家庭的年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到2003年,絕大多數種植黃連、莼菜的家庭,存款都超過了10萬元。
富裕后的農民紛紛找到黃水鎮的領導,希望進入場鎮居住,成為場鎮居民。面對致富農民渴望的眼神,黃水鎮的領導們開始了苦苦思索:如何滿足這些農民的進城愿望?
經過認真研究,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后,黃水鎮的思路逐漸明朗:既然致富農民手里有錢,也有進入場鎮建房居住的迫切愿望,黨委、政府完全可以搞好場鎮風貌設計規劃,設立專門居住小區,集中組織農民進場鎮修建房屋。為此,黃水鎮出臺了鼓勵致富農民進場鎮定居的優惠政策。
2003年9月,黃水鎮民族小區的規劃設計方案通過了有關部門的審批,黃水鎮立即組織實施,并在辦理建房許可證等方面為致富農民提供最大方便,200多戶致富農民踴躍在黃水場鎮建房。
安居樂業
致富農民進了場鎮,如何讓他們安居樂業?黃水鎮黨委、鎮政府開始了下一步思考。黃水是石柱旅游大鎮,發展餐飲服務業前景十分可觀。讓這些致富農民將住房裝修成家庭式旅館,經營旅館業、餐飲業,利用門面從事特產產品銷售,不失為一條讓進城農民安居樂業的生財之道。
在鎮里的引導下,進城農民紛紛走上這條安居樂業之道。截至今年6月,入住民族小區的農民已達到300多戶1200多人,其中七成農戶轉變“角色”,成了場鎮居民,絕大多數家庭都找到了自己的場鎮經營項目;家庭式旅館達到64家,餐館達到50家,用門面經營土家特產銷售及其他物品銷售的住戶近200家,從事黃連、莼菜等特產加工外銷的住戶21家。小區可接待旅客1200人住宿、800人同時就餐,旺季月收入最高達到250多萬元。
農民代華品于2004年投資18萬元在民族小區修建了兩間住房,并轉為了城鎮居民。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引導下,他做起了黃連及其他中藥材生意,每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現在,代華品家里每層樓都有了高檔衛生間,生活及衛生習慣有了很大改變,老家的農活和田地都轉租給了鄰居,全家過上了真正的城鎮居民生活。
為更好地實現農村種養業與城鎮商貿業的雙贏,不少進城農民還回鄉當起了“農場主”,他們大多購買了摩托車,每天開車下鄉種植或采摘黃連、莼菜,清晨由民族小區而出,日落則從鄉間田園而歸。黃水鎮的農民摩托車隊,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隨著入住場鎮的農民日益增多,鎮里充分利用文藝宣傳等方式,倡導文明風尚,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既豐富了這些新居民的業余生活,又使這些新居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現在,民族小區內不少新居民改變了以前在農村居住的一些陋習,逐漸融入城鎮居民的生活。
“目前,鎮里可容納300多戶農民居住的新小區已完成規劃,即將動工,預計明年6月前如期完工。”7月22日,黃水鎮黨委書記譚東軍說,屆時,該鎮又將有318戶1000多名農民洗腳進城,在環境舒適的黃水場鎮,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