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究竟有哪些困難?根據相關調查發現,重慶農民進城主要有八大難——
就業難
一是就業信息少。多數地方農民外出打工,除靠親戚、朋友、同學、老鄉這條渠道外,根本找不到任何就業信息。
二是工作環境差。用工單位特別是部分私營企業工作環境普遍較差,缺乏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有的工作場所與生活場所連在一起;有的用工單位讓農民工在有毒有害的環境中工作,采取輪換辭退的辦法,使他們在尚未發病時被打發走,以逃避責任。
三是收入少、勞動強度大。農民工對目前的工作明確表示不滿意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收入太少。根據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的調查顯示,有52.8%的農民工認為收入太少,重慶農民工的全年純收入以5000-10000元居多。工資被拖欠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數據顯示,經常被拖欠工資的人數占3.8%,偶爾被拖欠過工資的人數占25.3%。同時,有21.9%的調查對象認為勞動強度太大。
培訓難
技能培訓跟不上。根據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調查顯示,被調查的農民工中,只有24.7%的農民工在外出務工之前接受過技能培訓,但大多也是臨時性的、短期的崗前培訓。其中,接受培訓的時間在3個月之內的接近70%。因為缺乏培訓,絕大多數農民進城以后,只能干一些臟、險、苦、累、重的活。
住房難
農民進城變市民,最大的問題在于住房,而農民要自行解決住房問題,無疑是一大難題。目前進城農民在城里一般沒有自己的住房。調查顯示,重慶進城務工經商農民中,租房住的占67.3%,自己購房居住的僅占8.6%。多數是一家人或幾人合租一套房,生活設施設備簡陋,有的連自來水、天然氣、衛生間都沒有,還有的農民甚至長期住樓梯間、危房、工棚等。
落戶難
戶籍管理制度依然是當前農民進城最高的一道門檻。目前,進城農民要把戶口遷進中小城市相對容易一些,但依然需要繳納社會事業建設費和其他眾多費用,農民進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戶籍門檻更高,除了“投資移民”、“購房移民”、“技術移民”等,幾乎沒有別的途徑。
社保難
農民對城市居民的羨慕,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社會保障比農村要好。由于戶口的原因導致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不到市民的諸多保障,進城農民吃不起飯享受不到低保,生了病享受不到醫保,老了也沒有養老保險。
維權難
絕大多數用工單位沒有按《勞動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即便簽訂勞動合同,也以非固定合同居多。一些從事危險行業(如建筑、采礦等)的用工單位,甚至與農民工簽訂“事故責任自負”的“生死合同”。此外,進城農民還容易受到各種黑惡勢力的欺壓。不少農民工疾呼,他們經常遭受敲詐、搶劫、欺騙等事件。
教育難
重慶的調查顯示,農民工子女月均教育支出186.3元,自主經營者子女月均教育支出234.4元,分別是城市居民月均教育支出的1.5倍和1.9倍。進城務工經商農民中,有子女隨同外出就學的占26.5%,每年人均向學校繳納借讀費和贊助費841元,占農民工和自主經營者年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6.8%和8.4%。為了減輕負擔,不少進城務工經商農民子女只能選擇民辦學校或民工學校就讀。但這類學校有的安全隱患大,衛生條件差,教育教學質量低,甚至趁機行騙。
看病難
重慶進城務工經商農民每月人均醫療費用支出39.8元,其中,有父母隨同進城的農民的人均醫療費用達到60元。按農民工全年純收入5000元、自主經營者全年純收入12000元計算,有父母隨同進城的農民工和自主經營者全年醫療費用支出占純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14.4%和6%;而城市居民全年醫療費用占收入的比重是6.1%,且多數都能夠享受醫療保障。進城農民生病后大部分人都是拖,實在拖不好的人才上藥店或個體醫生處買藥,只有極少一部分人上醫院看病。
(本刊編輯部根據有關調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