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滿載成套設備的“阿帕奇少女”號船從上海港出發,駛向巴西。看著緩緩駛出的輪船,岸上的人群一片沸騰,因為這標志著中國大型冶金成套設備走向國際市場,實現了零的突破!作為技術輸出方,重慶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的鋼鐵史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無獨有偶。前不久,中冶賽迪作為唯一的中國企業代表,在歷時一年多的國際競爭中,同4家韓國企業、1家日本企業近身肉搏,經過數十次的談判和接觸,終于獲得承建韓國現代企業集團一項重要工程的中標通知書。
接二連三地向國際巨頭“亮劍”,令中冶賽迪名聲大振,其決勝之道,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從“畫圖紙”到“交鑰匙”
中冶賽迪的前身是重慶鋼鐵設計研究院。
2001年之前,中冶賽迪還主要是一個同圖紙打交道的設計單位。
高級工程師陳映明告訴筆者:“那個時候,設備的設計和制造是分開的,我們主要出設計圖紙,把圖紙交給工程公司就算完成任務了。”
單一的工作方式,為中冶賽迪的發展埋下了隱患。一項大的工程,往往同時有幾個單位參與建設,由于當時缺乏知識產權意識,涉及到工程的所有資料幾乎完全被建設單位共享——制造廠家拿走圖紙,他們在生產和調試過程中發現問題后不斷改進,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先進,而設計單位的水平,卻在不斷地后退。
“更引人深思的是,當年與我們共享成果的單位,有許多都變成我們的競爭對手。”陳映明說,“我們費盡心思研究的結果,就是為自己培養了更多的對手。”為什么別人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我們卻相反?別人能做的,為什么我們不敢去嘗試?2001年,中冶賽迪邁出了具有轉折意義的關鍵一步。
在設計江西新余鋼鐵廠時,中冶賽迪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要求:“你提設想和要求,我不光設計,還負責施工、設備安裝和調試,建成后直接向你交鑰匙。”
新余鋼鐵廠當時非常吃驚:一個設計單位也能施工?在中冶賽迪誠懇的請求下,新余鋼鐵廠決定讓他們試試。
接到工程后,中冶賽迪立即組織整套項目管理人員,對以前的工作方式進行徹底改變。以前搞設計,發圖的先后順序主要由著自己,現在則要根據項目建設需求發圖。小小的一變,使總工期縮短了20%。以前設計的工藝、設備,主要從技術指標考慮,現在必須考慮實用性,以控制投資,提高回報率,這樣一來,工程建設費用比不搞總承包節省了25%。
整個工程完工之后,新余鋼鐵廠相當滿意,業界廣泛稱贊這是我國冶金行業第一個由國內設計院總承包的完整大型煉鋼廠。
中冶賽迪首創的這種工程總承包模式,在全國一炮打響。
從“拜師學藝”到“獨樹一幟”
煉鋼離不開鐵水。在我國,90%以上的煉鋼生鐵,都是由高爐冶煉礦石得來的,高爐冶煉礦石號稱國內煉鋼的門戶產業。
高爐因此成為國內鋼鐵廠必不可少的設備。為了掌握制造高爐的技術,中冶賽迪不得不“拜師學藝”,從建國初期師從蘇聯專家,到1980年代通過寶鋼引進消化日本技術;從大型高爐設備材料全面引進,到只進口關鍵設備及材料……中冶賽迪走過了一條漫長的引進、消化、移植、創新之路。
經過潛心學習,中冶賽迪已掌握成熟的高爐設備工藝,但大型高爐爐頂設備的設計和制造,卻一直是塊心病。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爐頂設備,都是由國外一家大公司壟斷的。由于我國對高爐的需求量大,源源不斷的爐頂設備需求,導致國外這家公司要求國內的工程公司與其簽署保密協議,限制國內生產和供應爐頂設備。
技術上的壟斷,帶來了競爭地位的失衡。近年來,國外這家公司漸漸涉足工程承包,壟斷性的設備供應,成為它屢屢打壓中冶賽迪的有力武器。在印度競標時,該公司竟直接對工程發包方放風,不許中冶賽迪介入,否則他們將拒絕提供爐頂設備。即使是中冶賽迪在國內接手的工程,該公司也屢屢借機提價。
這種不平等的競爭,反而激發了中冶賽迪不服輸的斗志。他們集中技術力量進行攻關,經過幾年的研究,中冶賽迪終于掌握制造高爐爐頂設備的技術。高級工程師陳映明自豪地給筆者講了一個公開的秘密:“我們再不用依賴這家公司了,就算是4000立方米容積的大高爐,我們也可以完全自主完成!”
手有金鋼鉆,敢攬瓷器活。中冶賽迪采用自主創新的強化冷卻系統、高風溫熱風爐、新型出鐵場結構等技術,為寶鋼成功設計完成了至今國內已投產的最大容積、國內自主技術集成的4號高爐。該高爐設計爐齡18-20年,投產后的寶鋼4號高爐,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中冶賽迪在煉鐵技術上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典范。
從“全盤照收”到“點菜引進”
2003年3月18日,35歲的清華大學工學碩士肖學文出任中冶賽迪總經理、董事。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肖學文上任后有針對性地燒了三把“火”。
第一是改制。將原來的科研院所改制為國有控股、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并成功邀得攀鋼集團公司和從不參股的寶鋼參股。
第二是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十五”期間,中冶賽迪投入自主創新的科研經費達1.64億元,建起了一支近千人的研發隊伍,并加強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及生產廠的合作。
第三是走國際化之路。為吸取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中冶賽迪走出國門,先后與奧鋼聯、斯坦因、ABB等知名公司建立起合作模式,并建有“中冶賽迪—羅克韋爾系統工程中心”和“中冶賽迪—西門子系統工程中心”,掌握了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及發展動態。
鑒于中冶賽迪的實力和名氣,2004年6月8日,新疆八鋼與中冶賽迪簽訂了一份熱軋工程合同。熱軋工程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此前,熱軋工程中的關鍵設備——軋機,都是全盤從國外引進的。而這一次,中冶賽迪決定打破這個慣例。肖學文帶著技術人員進行一番勘察后,心里有了底,在一次動員大會上,肖學文大聲地說:“這一次,我們中國人要唱主角,讓老外唱配角。”
在建設中,中冶賽迪承擔了絕大部分設備的設計安裝任務,僅像“點菜”一樣引進少量外商,作為分包商開展工作。這樣的聯合方式,使設計、制造、建設、調試都處于主動狀態,建設速度大大加快,工期大幅縮短,投資節省了三分之一,而軋機水平完全達到由外商負責的先進水平。
2006年7月12日,工程順利建成并投入試生產。在剪彩儀式上,八鋼公司董事長趙峽自豪地說:“八鋼熱軋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第一套熱軋寬帶生產線。中國人唱主角,用最少的投資,在最短的工期里,建成了一條最好的熱軋生產線!”
這種以國內工程公司技術總負責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集成的全國產化的建設模式,被整個冶金界譽為“八鋼模式”。
“我們一直同代表著世界頂級水平的同行打交道!”面對屢屢勝出行業巨頭的態勢,肖學文點出了決勝之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迎頭趕上!只有面向國際化,才能跟行業巨頭同臺競爭!只有敢于向國際巨頭‘亮劍’,才能贏得對手的尊重!”